郑州汉堡发展模式有共性 郑州更应"往天空拓展"

2013年09月18日 09:58   来源:大河报   

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的汉堡商业协会副会长Jens Assmann

  ——专访汉堡市商会国际商务部副部长JennsAssmann

  □特派记者朱琨文洪波摄影

  本报德国汉堡讯 1731年,第一艘来自中国的商船驶入汉堡港,满载着来自广州的茶叶、丝绸与瓷器,一时引发China风潮;2013年,来自郑州的直达班列驶入汉堡货运站,满载着从中国郑州集纳而来的各种中国货,这一次展示的是速度传奇。“汉人之堡”究竟有何魅力,成为中国与欧洲联系的桥头堡?大河报记者走进汉堡市政厅,采访汉堡市商会国际商务部副部长JennsAssmann,为大河报的读者打开汉堡之门。

  经济坚挺

  “汉人之堡”汇聚440家中企

  在汉堡,如果你在市政厅门口卖土耳其肉夹馍的摊位上,或者德国最大连锁超市ALDI里,听到有人对你说“你好”,请不要惊奇,因为你来到的是“汉人之堡”。

  Assmann说,“在汉堡,有1万多名华人生活在汉堡大都市区,440多家中国企业在汉堡设有分部,900家汉堡公司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专访一开始,Assmann首先用数据说话。

  他说,现在德国对华贸易一半以上经由汉堡港进行,2012年,中国以超过260万标准集装箱的吞吐量雄踞榜首,占贸易总量的约30%。“汉堡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门户,也是欧洲通往中国的桥头堡。”

  汉堡港是仅次于阿姆斯特丹的欧洲第二大港口,大货船到了汉堡,物流商们可以用小货船、火车、卡车,把货物运到欧洲的任何地方。

  汉堡数年来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德国平均水平,港口经济及物流成为它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整个大都市区域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及大量的零配件供应和物流企业,为汉堡经济插上翅膀。

  原因探析

  实业、外贸、教育,成了德国发展的三件宝

  一场犹如全球瘟疫的经济危机之下,东西方两个国家成为特例。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德国。实业至上的德国以坚挺之态成为欧洲唯一经济还在增长的国家。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它与中国在这场危机中存在共性。

  Assmann表示,首先没有放低基于优势实业的外贸驱动,“超过40%的经济来自外贸,”像宝马、奔驰等大公司依然保有对中国的出口量,另外还有很多实业派的中小企业,因为是专业产品的领导者,他们得以在寻找世界市场需求中得到订单投票。

  “第二个原因是教育体系,我们避免出现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饱和而不得不去开出租车这样的现象。”Assmann表示,德国教育系统分为三个层次,除了顶层大学教育,底部的不需要训练的简单工作,庞大的中间层就是职业化教育。它通常需要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边工作边接受训练。“如一个汽车修理工,他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行家,这和成为科学家一样骄傲。所以德国人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发展模式

  郑州、汉堡有共性,郑州更应“往天空拓展”

  记者专访前,Assmann特地查了郑州的城市资料,在一张世界地图上,他准确地判断出郑州的大致位置,“这儿,东中部,北京下方。”

  Assmann表示,中部铁路、公路大十字中心的郑州,和北欧中心汉堡在陆路运输基础上非常相像。“汉堡也是个横穿东西纵贯南北的城市。这给两个城市成为货物枢纽提供了基础。”

  有意思的是,汉堡市内的多条河流也承担运输功能,同时水路和陆路无缝衔接。Assmann认为,没有水路的郑州往天空拓展,“这个策略很不错,有利于激活一大批高端的产业凝聚在这里,打造一个开放的内陆环境,而且空运和陆运的衔接也非常容易达到。”

  末了,Assmann给中国城市的发展提建议说,中国的教育系统注重的是大学教育,很多来自农村在东部沿海地区打工的农民工没有接受教育,或者接受教育较少。要么是大学教育,要么是根本没有任何教育和培训,这是人才结构的断层,会影响经济发展。希望中国城市注意纠正这个问题。

  结语

  2008年底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晃动着整个世界。在欧洲有个例外,那就是德国,它摇晃了两下,渐渐恢复元气。德国何以如此抗压?汉堡、德国,给郑州、河南和中国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我们专访了汉堡市商会国际商务部副部长JennsAssmann。我们把他的解析作为郑欧班列系列报道的结束,沉思、前行。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