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底,本市户籍60岁以上老人达367.3万,占户籍人口25.7%,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435万人,占比30%。今天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7次会议审议本市老龄事业报告,报告直陈老龄事业发展面临四大难题。东方网、新民网、“上海发布”政务微博首次全程直播常委会会议。
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受市政府委托作报告,指出本市老龄事业发展面临四大问题
老龄事业发展的资源和力量缺乏有效统筹 老龄事业发展不仅涉及年长者的特殊需求,包括保健与营养、住房与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与就业;还涉及老龄化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老龄人口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政策所起的影响,其中的法律、税收、金融配套亟待统筹协调。
养老机构建设面临瓶颈 “十二五”规划养老床位完成标准难度增大,2014、2015年每年各需新增养老床位7500张,才能突破到2015年达到12.5万张的目标,但各区县挖潜空间十分有限,土地资源紧张,建设周期长,规划难落地。养老床位列为政府实事以来,2012年第一次出现了几个区县无法完成当年缺口的情况。
社区为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的服务仍然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尚未形成高、中、低不同层次服务的完整梯度分布,面向失智、失能、临终老人的专业性照料服务,以及面向特殊老年群体的个性化服务尚未普及。同时,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呈现“三高三低”: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学历水平低,年龄偏高。
多元主体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 除政府提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外,社会力量也应该成为发展老龄事业的主体。从市场角度而言,尚未清晰形成完整的产业规划体系,土地、金融、服务、医疗政策支持不够,市场活力和潜力尚未有效激发;从家庭角度而言,家庭赡养功能过度弱化,无论是鼓励家庭照料老人的政策,还是对少数故意推脱赡养责任家庭的有效约束,都很欠缺。
面对“四大难题”,报告透露
本市将全力以赴完成养老床位建设指标 加快专项规划编制,确保养老机构设施在全市有规划、能落地。同时,以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为重点,加大对机构设施的公共财力投入,实现区县、街道公建养老机构设施全覆盖,鼓励拥有自有产权的养老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 针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适时提高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制定全市统一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办法、运营评估机制、区县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中的职责。
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养老产业 加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养老服务机构,在新增床位建设、日常运作、租金、人员岗位方面给予补贴和政策优惠。
养老人才专业化供给 推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涉老专业和课程,逐步培养形成一支10万人左右的职业化、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提高工资待遇、改善职业环境。(记者 姚丽萍)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