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海洋与渔业局近日发布2013年宁波市海洋环境中期通报。
通报显示,全市监测的9个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量总体上比上年有所减轻,但大多数排污口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其中,宁海颜公河入海口监测的19个指标中有8个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邻近海域中石油类、粪大肠菌群、挥发酚以及重金属铅在个别站位出现超标现象;7个一般陆源入海排污口中,除杭州湾新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监测的9项评价指标均达标排放外,其余6个排污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象山石浦水产加工园区排污口、奉化下陈排污口、余姚黄家埠综合排污口、余姚黄家埠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超标排放情况较为严重,超标排放因子中最严重的是作为我国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
象山港海水增养殖区水体中除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外,石油类、粪大肠菌群以及铅、锌有不同程度的超标;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汞、砷、镉、总铬等监测指标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与去年同期相比无机氮、石油类、粪大肠菌群、铅、锌含量有所上升,铜含量有所下降。同时,增养殖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6种,均为硅藻;鉴定出小型浮游动物19种,大型底栖生物18种。与去年同期相比,浮游植物种类数持平,密度有所增大;小型浮游动物生物密度在港口部基本持平;大型底栖生物生物种类稍有增长,生物密度有较明显增长。
通报同时显示,今年上半年甬江口主要入海污染物总量约为5.347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约占总量的89.89%,氨氮约占总量的8.20%,营养盐(氨氮和总磷)、石油类分别占总量的9.94%、0.10%;重金属约占总量的0.068%。与去年上半年相比,甬江入海污染物减少了3.77%,主要减少的贡献因子为氨氮。
据悉,我市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监视监管仍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建设单位未制订海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或者制订后未向海洋主管部门备案;各项环保措施执行情况没有形成规范的台账记录;个别建设单位在落实海洋环境跟踪监测过程中,未能及时提交海洋环境跟踪监测报告;个别建设单位未及时向海洋主管部门提出海洋工程竣工验收申请。(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刘御芳)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