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纪行:"记忆"与"新风"

2013年09月23日 13:14   来源:西藏日报   

村民们在闲暇时聚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玩色子。 程朱荣 摄

  村落特点:

  318国道穿村而过的堆龙德庆县羊达乡羊达村正日新月异,这个有据可查已有900多年历史的传统行政村,自改革开放以来,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入驻、集体经济逐渐萌芽,羊达村正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兴奋地一步步挪着脚步。

  位于堆龙德庆县西部的羊达村正处在318国道线之上,这个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交通上的便利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正在慢慢地改变整个村的经济模式。在老人们的记忆里,影响羊达村村民的有两个重大的事件,一是民主改革时分得土地,二是安居工程之后村民们意识的巨大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传统农业被多种经济模式逐渐取代的过程。

  羊达村的噶多老支书对拉萨河的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夏天,洪水从堆龙河上游倾泻而下,往日狭窄的河面看起来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河水下面,是村里的土地。噶多老支书每年的重要工作就是组织村民们修筑河堤。

  这些场景如今已成为70岁的噶多老支书时常给孙子们讲的历史,但是孙子们对这些记忆颇不上心。对他们来说,要让他们在头脑里想象平日里玩耍、秋天之前更是用来斗风筝的主要场所——河边那块绿油油的草地,曾经每到夏天就会糊上一层淤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噶多老支书的母亲对他的影响很大,她曾经是林周的一位大家族的小姐,却嫁给噶多当时还是“差巴”的父亲。虽然噶多跟村里其他小朋友一样成长,但是母亲的勇气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噶多小的时候,要改变身份,只有出家一途,因此噶多老支书五岁的时候,成为村后山上热萨寺里的一名小喇嘛,这个寺庙所在地,便是传说中三世达赖的出生地,而羊达村的名字,也来源于此(“羊达”的汉语意为热萨寺的下面)。

  热萨寺后来归哲蚌寺管辖,羊达村的一部分也是哲蚌寺属地。噶多老人依稀还记得村里那座庄园的名字叫曲热间庄园,但是他对另外一座庄园的印象更加深刻——隶属于拉鲁家族的拉鲁庄园,庄园主叫宇拓·扎西顿珠。那时候,羊达村三组便是拉鲁家族过林卡的所在地。如今依然可以在三组看见绿树盈野的景象。

  从1966年到2008年,噶多一直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离任前完成了村里的安居工程建设,这是他最为自豪的事情。2006年,安居工程刚开始实施时,村民们几乎没人相信这是真的,政府出钱给自己家修房子?闻所未闻。

  噶多老支书跟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差别并不大,但是出于对政策的信任,他决定自己带头,于是他筹集了资金,报名参加第一批安居工程建设。

  几个月后,噶多家的新房落成,就是如今的这栋二层小楼,气派的藏式沙发和纯毛卡垫,明亮宽敞的新式窗户,占地面积有400多平米,而其他村民几十年前建的土坯房里,光线十分阴暗。前来参观过后的村民们又打听到,这栋房子国家补助了2.4万元,再加上2万元的无息贷款,人们看见了国家政策实实在在的好处,纷纷效仿。这件事成为噶多老支书在任最后几年最为自豪的成绩。

  自新房建成之后,村民们的思路逐渐变得活泛起来,很多人都开始走出家门,或学手艺或跑运输或者自己创业。随后,村集体经济也开始萌芽。

  村里现在已有三个养殖场,分别是2008年建成的肉鸭养殖场和养猪场,经过5年的发展,都拥有了不错的前景。而2012年12月刚建成的养鸡场则还在摸索之中。

  为了弄到纯种的藏鸡,村民们跑到山南农村,以50-60元的价格收来300多只纯种藏鸡,随后在新建的养鸡场里维持原样的土法养殖。占地约三亩地的养鸡场里,藏鸡们就放养在中间的空地上,负责人嘎玛坚持不用电孵箱孵化小鸡仔,而是让母鸡们自己去孵,此时还未到繁殖期,因此养鸡场里还没有小鸡出生,收入仅靠出售藏鸡蛋来维持,但是整个养鸡场每天也就能生出30个藏鸡蛋,却要消耗掉约120元的小麦、麸皮和饲料。嘎玛有点茫然,不知道是该引进新的技术手段,还是维持现状,引进新技术后,产量得以提高,但质量能否得以保存。一个新产业的发展通常伴随着种种阵痛,羊达村学会了面对摸索过程的种种困难,期待着取得辉煌的成就。(采访组记者 向远湛 李勤 孙开远 王匀 董秀丽)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