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化名)是一位资深房产经纪人,以工业厂房的租售为主,长期奔波于温州龙湾、开发区等工业区,令他困顿的是,今年生意特别难做,找不到承租厂房的企业主,整个8月份竟然没有促成一单生意。
较于老张惨淡的生意,温州各大法院眼下却异常忙碌,除了大量的商品房拍卖外,有关工业厂房拍卖的公告也层出不穷。
对此,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温州经济目前尚未出现根本性好转,随着今年10~12月最后一季度的到来,企业困境仍不容乐观。
温州企业生存危机突出
2012年年底,位于温州经济开发区的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庄吉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如果所涉30亿元的债务处理不好,可能引爆规模达300亿元的互保圈;今年3月,位于乐清市的低压电器制造企业森泰集团资不抵债,向当地市政府递交紧急报告。
目前,庄吉集团危机还在处理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最新获悉,整个集团将被拆解,服装将被山东如意(002193,SZ)的关联公司收购,目前正在进一步协商中,而造船、房地产等产业完成既定的业务后,或将被注销。
新华社援引温州几大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称,打火机、眼镜和服装等曾在温州辉煌一时的传统产业生存现状都不容乐观:打火机协会的会员企业从2008年的300多家降到了目前的117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2770家服装企业现在剩下不到1800家还在纳税;眼镜企业也从600多家减少到了520家。
而一位温州知名企业家认为,最坏的时期还没有到来,目前温州不少企业正面临“拐点”,不是向好,而是倒闭。
商业繁华的温州主干道车站大道素有当地“金融街”之称,两年前,中钞国鼎、金源珠宝、恒泰大通以及中国黄金等门店,就坐落在车站大道两侧,而如今都已不见踪影,规模较大的恒泰大通现在已经关闭,进口处的大门上张贴着店铺的租售电话,三个月来仍未找到新主,此前却一铺难求。
而状元、永强、瓯海等工业区所凸显的则是温州这个加工制造业重地的元气大伤,工业区内人迹稀少,一些皮革厂、制鞋厂处于停工或者半停工的状态。
放置浙江省内,温州这个经济规模位列第一阵营的城市已困难重重,企业生存危机十分突出。
数据显示,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34.2亿元,同比增长8.8%,温州份额未占到全省总值的十分之一,其5.1%的增速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就GDP而言,今年上半年,杭州、宁波依然位列全省前二位,而绍兴已超过温州位列第三,温州落至第四,其7.4%的GDP增速,不仅低于绍兴,也低于全省8.3%的平均水平。
对于企业而言,始于2011年下半年的借贷危机并未消停,如果说龙湾、瓯海是当时危机的重灾区,而这种势头呈蔓延之势,并传递至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清等地。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订单不足、资金紧张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温州市经信委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出示上述经济运行状况坦承道。这份材料还显示,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56.20亿元,同比增速仅为2.5%。
企业外流现象严重
不容乐观的是,温州本土企业不断外流。
温籍上市公司华峰氨纶(002064.SH)日前公告称,将在重庆投资建造新工厂,分两期建成,年产能将达到6万吨,总投资逾20亿元。实际上,温州要外迁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服装为温州的强势传统产业,当地一规模服装企业向记者表示,其生产基地正计划迁往河南。
周德文认为,温州多数产业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但温州缺电、无煤,各种原材料大多从外地采购调运,尤其是土地紧缺,工业用地十分困难,迫使大量企业外迁。
温州龙湾状元、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区内企业云集,也是承载温州实体经济的重要集聚区,9月上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这些工业区看到,厂房陈旧,不少区内厂房或变身居住楼,冷冷清清,“招工难”成为众多企业的“通病”。
与服装一样,鞋业也是温州传统的强势产业,在温州大道两侧,汇集了不少鞋业等传统产业,记者留意到,几乎每家企业入口处都张贴着招工启事,但很少有人前去登记和问询。“公司提供免费宿舍,一般工资都在3000~4000元/月,做得好的有6000多元/月,但就是招不到人”,温州当地一家鞋业公司招聘负责人向记者称。
用地制约也是温州实体经济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瓶颈。根据温州此次振兴实体经济的计划,温州将优化土地利用,除鹿城、文成、泰顺、温州生态园外,其他县(市、区)、市级功能区,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要有40%左右用于工业,并优先保障小微园建设用地需求。
“在温州,一亩工业用地要300万元,而在安徽等内地省份,同样一亩地则只要花费3万元,相差100倍”,当地一企业向记者抱怨道,即使解决了土地供应问题,温州本地居高不下的地价同样是一道坎。
温籍企业的实力已不可同日而语,全国工商联8月底发布“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其中浙江139家企业上榜,继续领跑全国,温州只有21家企业入榜,而总部在温州本土的有13家,总部在外的有8家,与上一年度相比,上榜总部位于温籍的企业总数少了6家,这可见大中型企业在温州外流明显。
“脱实向虚”的矛盾根源
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公开认为,温州遭受的冲击比其他地方不仅来得早,持续时间长,而且更为猛烈一些。这一轮的经济波动,固然有宏观环境的因素,但归根到底,还是在自身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在宏观环境变化下的集中爆发。
这种矛盾或与温州经济 “脱实向虚”有关,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自发先行者,以加工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起家的温州却走上了一条去实业化之路。
在周德文看来,从2009年开始,温州产业空心化迹象越来越明显,大量企业外流外迁,大量资本从实业中抽离,甚至一些企业以实业做幌子,把银行贷款转入房地产、高利贷等领域,此路径直接带来的后果则是温州实业发展的基础被削弱,后劲不足,同时造成资产金融化和价格泡沫现象严重。
以炒房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加剧了温州的产业空心化。此外,这些高达千亿的疯狂资本还辗转于矿产、光伏等,长期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
“弃实奔虚”造成的恶果最终在2011年爆发,而如今,抢救实体经济成为了温州经济当前的重中之重。
9月9日,温州召开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大会,温州市委书记陈一新宣布,从今日起,温州实施“3万名干部驻企业服务员制”重大举措,3万名市、县、区、镇、街道、社区5级干部进10多万家企业“安营扎寨”,助力振兴实体经济。
“振兴实体经济是温州目前的头等大事”,温州瓯海区一政府人士向记者称,按照这次振兴温州实体经济的工作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年增长8%等,“压力不言而喻”。
按照温州振兴实体经济的计划,“温商回归”是最大要素,并被列为“一号工程”。
周德文认为,严格来说,温州经济目前仍没有出现根本性好转的迹象,转型慢、资金紧、借贷难的问题还很突出。实际上,温州经济产业空心化于2009年出现时就应医治,现在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短则没有三五年缓不过来,长则需要十年左右时间。而眼下,已经9月份了,本年最后一季度即将到来,企业经营困境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