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条易积水路段逢雨就内涝 海口治水难在哪儿?

2013年10月10日 09:20   来源:南海网   敖坤

滨濂路积水车辆艰难行驶 南国都市报记者汪承贤摄

板桥溪横穿长堤路入口处,水面被侵占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摄

坡巷路排水工在排水 南国都市报记者汪承贤摄

  汛期一至,内涝则如影随形。从几年前的北京“看海”,到几天前的余姚内涝。逢暴雨必涝已成为许多城市雨季的一道“魔咒”,海口也不例外。

  今年以来,海口市政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易积水路段就有20个。每当下雨,海口排水管理所的223名干部职工便开始分赴各个积水路段。该所副所长黎军说:“我们跟着雨跑。到积水路段,水在人在,水退人退。”虽然如此,可积水问题始终难以解决。造成海口城区积水内涝的主因是什么?作为滨海城市,海口的治涝面临着何种难题?记者从20个易积水路段中挑出两例“病号”:义龙西路片区和板桥路片区。力图从这两个典型的积水区域中寻找解决内涝的答案。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病例一:义龙西路片区

  主述病史:

  义龙西路位于南大立交桥右侧,紧靠龙昆沟,近年来饱受积水困扰

  病理分析:

  A、海水倒灌挡住积水的去路

  据了解,海潮的“顶托”是造成义龙西路积水的一个重要原因。义龙西路的雨水最终汇集起来都将通过地下管网排入龙昆沟,再由龙昆沟进入大海。

  每逢台风暴雨天气,受海水潮位上涨的影响,龙昆沟的水位也随之上涨。当潮位超过2.6米的时候,海水倒灌进入龙昆沟,紧靠义龙西路附近的盐灶路,由于地势较低,便会出现积水。积水路段在八灶路到安民小区之间。这个时候,义龙西路的水也就很难排出去了。

  龙昆沟水位上涨,“顶托”住义龙西路排水口尾端防止外水倒灌的逆止阀“拍门”,阀门关闭了,里面的水也就无法排出去。最终,这些积水不断汇集、增多,由于没有排泄口,就涌出地面形成地面积水。简单地说就是海水倒灌挡住了义龙西路积水的去路。

  B、管网老化标准低常消化不良

  义龙西路片区属于老城区,建设年代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龄大了,身体也有些老化。

  义龙西路地下排水管网没有雨污分流,正常情况下,周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水通过埋在路边的地下管网一直往龙昆沟的方向走,快到入口的时候转向龙昆沟下方一条箱型污水沟,然后进入污水处理厂。由于设计标准低,再加上义龙西路一带居住人口的增加,即使在平时,沟里的水都处于“半充满状态”,这条老旧管网显得非常“疲惫”。

  如此状态下,碰到大雨、暴雨,大量雨水同时汇进管道,如何消化得了?这些多出来的水无法通过箱型污水沟排出。

  类似“病号”:

  华海路、金龙路、龙华路丁字路口处,龙昆南路面前坡段

  龙昆沟附近区域受海水顶托影响导致积水现象明显,而且影响区域甚大。

  在一张完整的海口市地图上,海口市排水管理所副所长黎军大概圈出了龙昆沟影响的范围。这个范围,西边从世贸北路一直沿着海垦路往南到达金盘附近;南边则到了头铺村附近,一直到凤翔路;东边则从博爱南路一直往南经五指山路,沿中山路穿过府城。这个区域大概占到了整个海口市主城区的三分之二!里面的主要沟渠包括道客沟、金牛岭人工湖及滨廉沟、西崩潭、连接东西湖的大同沟等。而龙昆沟,是这片区域的一个重要“出水口”。每逢台风、暴雨天气,龙昆沟潮位上涨,便会出现潮水顶托现象。外加该区域主要为老城区,管道标准过低,由此形成的积水路段也就十分多。

  此外,美舍河、海甸岛五西路明渠、南渡江沿岸,也会都受到潮水顶托影响,进而造成排水不畅。

  药方:

  1、在龙昆沟入海口处兴建强排泵站,碰到下雨的时候,即可关闭闸门开启泵站,一面挡住海水倒灌,一面迅速排干龙昆沟内多余雨水,防止积水。

  2、改善城区地下管网,通过及时的清理、维护,实现地下管网的顺畅排水。

  病例二:板桥路片区

  主述病史:

  板桥路,南接青年路、文明东路,旁边即有排洪沟板桥溪。板桥溪沿着板桥路向北,穿过白沙坊村和长堤路后汇入海甸溪。这也是一条经常积水的路段。

  病理分析:

  楼盘海鲜市场等挤占排水渠道

  一般情况下,板桥路的积水都通过板桥溪排走。随着建设步伐的加快,板桥溪被占用严重,最终导致板桥溪排泄洪能力下降,进而造成积水。

  海口市排水管理所副所长黎军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板桥溪是一条纯天然小河,南接美舍河,往北流入海甸溪入海。那个时候,海甸溪的河床宽度差不多有10米到15米,“一方面能够排泄洪水,另一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调蓄水能力。”然而现在板桥溪被侵占情况越来越严重。

  记者沿着板桥溪走访发现,文明东路以南的上游段河道如今已经被改造成暗涵,根本无法找到。从文明东路与板桥路交汇口往北走,见到的是正在建设的楼盘以及规模巨大的海鲜市场。板桥溪逐渐被擅自改造和占压,排水断面逐渐减小,排洪能力下降。

  数据显示,海鲜市场下面的板桥溪被截断,原本的河道变成了三个直径1米的排洪口。这成了板桥路积水的重要原因。

  此外,文明东路和板桥路道路市政排水管道建设不完善。板桥路没有修建纵向的排水大管道和检查井设施,只有横穿路面的直径300毫米的管道进水设施,建设标准太低,也无法满足排水要求。

  类似“病号”:

  白水塘、永万西路等

  椰海大道白水塘段的积水也是由于自然水体被侵占造成的。

  白水塘原是一个天然湖,当初规划建设椰海大道的时候,将白水塘作为了一个天然的“泄洪点”,雨水直接排入其中。然而随着近两年白水塘周边土地的开发,白水塘回填严重,曾经的湖面如今已经缩小了一大半,调蓄洪能力大大下降。再加上排水沟渠不畅,最终导致椰海大道白水塘段长期处于积水淹没中,附近的学校也深受其害。

  此外,连接工业水库,往北,穿过海南化工厂、海盛路经双拥路口入海的秀英沟也同样存在被占用的情况。如今的秀英沟已经成了一条暗沟。由于附近被划作工业开发区,秀英沟被建成了一条暗沟。海口市排水管理所副所长黎军说:“这个设计、建设都是村民自己弄的,不管是标准、还是排泄洪能力,都大大下降。”

  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积水路段包括永万西路、秀英大道与海盛路交汇口、南海大道(药谷段)等。

  此外,同样被侵占的还有位于滨廉路附近的滨廉沟,位于府城河口路的河口溪等。

  药方:

  1、完善地下污水管网、排涝泵站建设,让板桥路周边积水能够经过完善的管网迅速流入板桥溪,并经过板桥溪的排涝泵站流入大海。

  2、改善板桥溪现状,清理河道,增加其调蓄洪能力,恢复板桥溪的调蓄洪能力。

  35.5毫米,这个雨量标准线对于海口而言是一个积水临界点。对于这座暴雨频发的滨海城市,治水刻不容缓。

  上个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由此,城市管网改造或将迎来一个重要的建设“黄金期”。在此背景下,海口是否有能力在2015年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原因分析

  A、海口下水道标准较低

  城市积水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城市下水道的排泄洪能力。然而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海口的下水道标准很低。

  下水道的建设标准、口径大小,通过暴雨强度公式算出。这个公式中,涉及一个重要变量就是:暴雨的重现期,即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通常以年为单位。

  在我国标准较高的广州、上海,这个值可以达到3到5年。这也就意味着,其城市下水道排泄洪能力较强。而海口的暴雨重现期值为1年。这个值已经沿用了大半个世纪,并且还在沿用。在一些老旧城区,如博爱南、解放西等地方,下水道的标准可能还要更低,暴雨重现期可能只有0.5年。

  由于建设标准低,如果降雨量超过35.5毫米,那么海口的排水管网就会进入“饱和”状态。如果还有更多的雨水降下来,那么多出的雨水就只能停留在地面上,进而形成积水。35.5毫米的降水量对于海口来说仅相当于一场中到大雨的降水量。海口每年的降水量,超过1600毫米,且集中在8、9、10月份。这段时间大雨、暴雨频发,因此海口城区积水也就变得异常频繁。

  此外,下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破坏、淤积、堵塞等问题更加重了城市积水问题。

  B、滨海城市易海水倒灌

  海口地势南高北低,河流、排水等几乎都属于“重力流”,从地势较高的南边往地势较低的北边流。由于地势较低,北边的海口城区还受到海水潮位上涨,海水倒灌的影响,很容易造成城区积水,但水能在数小时内排走。

  龙昆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每逢台风、暴雨天气,暴雨时常伴有海水高潮位,龙昆沟、大同沟、海甸溪、美舍河、南渡江等河道便会受到潮汐影响海水顶托,造成地势较低路段积水。主要影响路段有海甸二东路、义龙路、龙华路与金龙路交汇处、盐灶路、广场路、滨江西路等。

  海水倒灌是滨海城市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前不久与海南擦肩而过的台风“天兔”,带来的海潮上涨,导致了汕头市海水倒灌,汕头市中心城区的老城区几乎全部受浸,积水最深达1米多,路面交通处于阻断状态。同时,汕头南澳岛也出现多处村庄被倒灌的海水浸泡。

  海口市市政管理局排水设施管理处处长徐少萍说:“这是滨海城市的特点,受海潮影响明显。不过随着潮位的降低,城区内的积水也能够很快排出去。所以,海口城区一般路段的积水不会超过12个小时。”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晴天积水。典型例子是盐灶路。“每年有一次天文潮,潮水一涨起来,这里就会积水。”住在盐灶路50多年的符耀宗说,“我们这里地势低,平时排水主要就是经过大同沟排入龙昆沟。龙昆沟潮位上涨,大同沟的水难以排走,我们这里就会积水。”

  C、管网不完善建管脱节

  海口也有超过12个小时无法排出去的积水路段。典型的就是椰海大道白水塘路段。徐少萍认为,白水塘路段积水的主要原因,一是:椰海大道本来的设计规划不合理,没有做好排水设施建设;二是:白水塘水体被侵占严重,调蓄洪能力下降。

  从规划上看,我们还可以找到相似的例子,就是琼山大道。琼山大道位于南渡江海口段东岸,是通往机场的主干道。在规划修建时,两边遍布农田水塘。当时只是进行了路面建设,雨水、污水管网根本没有。仅在道路两边每隔二三十米设一个进水井和3至5米长的导流沟,收集雨天路面的雨水,排向道路两侧的土沟,就近排入低洼地中。随着道路两边土地开发速度加快,原本的低洼地、农田被填埋硬化,雨水就无处可排了。

  海口市水务局水务处处长谭小茹告诉记者,目前海口城区受到侵占的低洼地包括板桥溪、河口溪、白水塘等。

  徐少萍说:“下水道管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事先设计、规划完善。可如今,‘重地上、轻地下’的规划建设态度太过明显。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在下水管网方面投入的不足,给后续的管理造成诸多不便。”

  海口市排水管理所副所长黎军说:“我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如果建设标准达不到,规划没有做好,这样造成的积水,我们能做的微乎其微。”

  当然也有管理不到位的地方。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表示,金盘开发区、海甸岛东部开发区等区域建设和管理相互脱节,导致开发区部分排水管网大量闲置、废弃,有些因为无人管理毁坏严重。他说:“开发区的城市排水管道形同虚设,是造成暴雨后出现严重积水的重要原因。”

  如何破题

  A、提高管网标准保护天然调蓄洪设施

  管道标准过低是导致积水的“先天不足”。但要全部挖开老城区路面,铺设标准更高的管网不现实。海口市排水管理所副所长黎军认为:下水管网标准的提高,应该跟随城市发展的步伐,根据城市功能分区,逐步提高。“特别是新开发、建设的地方,标准一定要高一点。而老城区,受限于实际条件,则应采取加强维护并逐步改造的措施。”

  目前,海口的“暴雨重现期”值正在修订。海口市水务局水务处处长谭小茹说:“我们已经委托气象部门作分析,将把原标准中一年一遇的值提高到2年或3年一遇。”此外,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必须做好具备天然调蓄洪能力的水池、沟渠的保护。谭小茹表示:“目前,针对河道、水体的蓝线规划,正在逐步编制。编制完成后,这也将对海口市的河道、湖泊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让其发挥天然的调蓄洪能力。”

  据了解,为了解决板桥路雨天积水问题,海口计划近期实施板桥溪雨水排涝泵站工程,在项目完成前采取临时应急措施,通过清淤、清除河道阻水障碍物及拆除占压河道建筑,恢复原有河道断面等方式,解决板桥路的积水问题。

  “重视地上,轻视地下的现象也应该改变!”徐少萍强调,下水道埋在地下人们看不到,但它的重要性却丝毫不能忽视,“只有足够重视,并且成系统的采取措施,才能有效解决城市积水问题。”

  目前,海口市水务局相关单位正在组织编写“城市排涝规划”,这也将成为海口治水的重要实施方案。

  B、多建强排泵站解决滨海内涝困境

  海潮的涨落对于城区积水有重要影响。“解决这个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建强排泵站。”黎军表示,目前在龙昆沟入海口有一个闸门,如果不下雨,碰到涨潮的时候,可以通过关闭闸门的方式,挡住一部分潮水。但是如果碰到下雨,闸门就必须打开,这样龙昆沟的水位也就跟着潮位上涨。如果建强排泵站,碰到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关闭闸门,然后通过强排措施,将龙昆沟里的水排出去。海水也就无法倒灌了!”

  目前海甸五路正在建设这样一个强排泵站,目前已经完成了用地预审,预计明年完工。黎军说:“政府部门可以分步实施,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逐步解决。龙昆沟的强排泵站就应该及早纳入议事日程。”

  徐少萍说:“建设强排泵站是解决滨海城市潮水问题的重要一步。仅上海,他们修建的强排泵站就有300多个。而目前海口的排泵站就仅有几个,且主要针对的是污水。”

  附:海口20条易积水路段:

  1、永万西路

  2、秀英大道与海盛路交叉口

  3、滨海西路(秀英港、比华利山庄段)

  4、丘海大道(海瑞桥段)

  5、南海大道(省安全厅、国门酒店、药谷段)

  6、椰树广场

  7、城西南航司令部大门前

  8、滨涯路(农垦中学段)

  9、华海路、金龙路、龙华路丁字路口

  10、龙昆南路(面前坡段)

  11、义龙西路

  12、海秀东路

  13、五指山路

  14、海甸二东路

  15、板桥路

  16、和平南路

  17、凤翔路(佳捷酒店段)

  18、红城湖路

  19、琼山大道

  20、建国路(中介派出所段)

 

(南国都市报)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