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白发守望者:习惯了农忙 习惯了等待儿女

2013年10月10日 10:05   来源:大河报   蔡君彦

机器播种后,扒开土,看到里面的麦种,蔡天银才放心。

 

  身体咋样、农活多吗、心情好吗……儿女电话里的问候,是对父母莫大的慰藉。只不过,为怕孩子担心,他们的回答,保不准掺了多少水分。

  他们,习惯了泥土的气息,习惯了秋收的忙碌,习惯了在家中等待孩子的电话,习惯了在村头等待儿女的归来……

  他们就是——麦田里的白发守望者

  黑夜、白天,把城市和乡村紧紧连接的,看得见的,是蜿蜒长路;看不见的,是浓浓牵挂。

  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豫南农村两位最最普通的留守老人:他叫蔡天银,她叫马青云,老两口拉扯大四个孩子,或打工,或工作,或远嫁,如今都不在身边。年老体弱的他们,下地干活、照料孙辈,张罗一日三餐,忙碌着,挂念着……过着和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一样的日子。

  守望之依恋

  闻着泥土的味道心里舒坦

  10月2日早上6点,方城县清河乡的一个村子里,一扇绿色铁门“哐”地打开,两鬓斑白、体态微胖的蔡天银,穿着穿了好几天的“干活服”,骑车驶向农田。田野里,秋庄稼大多收罢,雾蒙蒙一片——每天一大早,骑车到地里看看,是他多年的习惯。

  脚下是犁过的黄土地,踩上去很松软,种了几十年庄稼的他,很享受这感觉,开心地准备另一件大事:种麦。

  麦种已备好,他和二哥搭班儿干活,二嫂去北京帮女儿带孩子,一年后才能回来,农忙时就“兄弟组合”。等来播种机,帮忙倒好麦种,他们站在地头,看机器“突突”着播种,再也不用全家齐上阵弓腰拉耧。

  “现在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蔡天银说,收麦种麦、耕地耙地之类的重活儿,都有机械帮忙,要不然,他这把年纪肯定吃不消。

  全家5亩地,是老两口一年四季忙碌的中心。秋收,最忙最累,收罢玉米,得一筐筐拎到屋顶晒;花生拔完,再拉回家晒干、摘净,地里还有半亩辣椒没割,青红一片……

  常年操劳,蔡天银的身体已不比当年,高血压、腰椎病等让孩子们很担心,劝他把地转给别人,或者到城里和女儿一起生活。“不中,种几十年地,习惯了。”他说,自己喜欢种地,闻着泥土的味道心里觉得舒坦。在农村熟人多,空气好,城市虽好,但让他觉得憋屈又陌生。

  把自家种的庄稼磨面、榨油,给城里的孩子吃,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还时常拿这个来“宽慰”孩子:“别恁大压力,家里有粮食,不行就回来,饿不着!”

  守望之奔波

  种地换钱难,再做些小生意

  对种地情有独钟的蔡天银也面临着尴尬:靠种地挣钱,太难!年景不好时,还可能倒贴钱。

  “粮食便宜,本钱一再涨……”算下来,每亩地,化肥、耕种等成本平均300元左右,1年收成约1000元,净收入仅700元左右。而当小工干活,一天工钱少说也有七八十元。

  除了种地的收成,老两口每月各有60元养老补助金,蔡天银每月还有90元退伍补贴,这让他们多了些零用钱。

  孩子们也很孝顺,有的寄钱回来,有的趁回家时塞钱,他们大都舍不得用,“干得动,还想自己挣”。

  于是,农闲时,蔡天银爱做点儿小生意。夏天,骑三轮车批瓜走街串村卖;冬季,根据行情收辣椒赚差价。“今年加上自家种的瓜,卖瓜赚了8000多。”老人一脸自豪地说,算账时,习惯性地忽略自己起早贪黑忙碌的“工夫钱”。

  他们村有260户人家,60岁以上的老人160多个。如今安于在家种地的,几乎都是留守老人,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做小生意。

  守望之困境

  一场病,搭进去两亩玉米

  种地的辛苦所得,丝毫经不起疾病的折腾——几天前,一次住院让马青云对看病感到害怕。

  多年积劳成疾,她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近来愈发腰疼难忍,一检查,双肾都有结石,又多又大,大夫说可以微创手术取石,花费要七八千,也可保守治疗,花费三四千。

  她选择保守治疗,在县城医院办了住院手续,治疗后,按新农合报销比例一算,4436元费用能报销2480元,其余近两千元得自己掏。

  她很心疼。“两亩玉米卖了不到两千元,看次病,全搭进去了。”她说,若做微创手术,估计全年种地收入都不够。

  说话间,一位大病初愈的邻居从门前过,这位老人住院做了心脏手术,“砸”了几万元,都是孩子们凑的。马青云又庆幸,自己的病没花大钱。

  和很多农村留守老人一样,面对疾病,她的心态很矛盾:既想治好身体,继续为家出力,又怕太花钱,能拖则拖。

  守望之焦虑

  孙女的学习让他们力不从心

  每天一大早,蔡天银出门后,马青云也开始在家忙,打扫、做饭、洗衣服,即便办理住院手续的几天,在医院治疗后,也要急着往家赶,因为家里还有上幼儿园的孙女需要照顾。

  孙女3岁多,8个月大时,儿子、儿媳为生计外出打工,把孩子撇给他们照料。

  6日上午,从地里忙完回到家,老两口一看日历,假期快过完了,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孙女还没完成呢!

  “写作业吧?”马青云哄孙女,孩子小嘴一噘:“不写,谁让你上次打我!”

  老人哭笑不得。几天前,她检查孙女的作业时,发现字迹不对,一问,孙女说让别的小朋友帮忙写的。她很生气:偷懒还撒谎,忍不住打了孩子几巴掌。没想到,小家伙“记仇”,难为起她来了。

  “我们管不了了,让你爸妈回来管吧。”老两口认字不多,照顾孙女的衣食住行没问题,可学习的事儿让他们力不从心,最怕管教不好,把孩子耽误了。她盘算着,等春节儿子、儿媳打工回来,建议他们留在家里找事干,把管教孩子的重任“交”回去。

  守望之慰藉

  接孩子的电话,是幸福的事情

  平淡忙碌的日子里,两位老人带着孙女,守着家,孩子们经常打来的电话,是他们守望中最幸福的慰藉。

  “放心吧,收完了,麦也种了……”10月4日晚,儿子打来电话,老两口轮流接,笑盈盈地说家里的情况。总之,一切都好,让孩子放心,对老人住院一事,只字未提。

  孩子们外出打拼后,马青云又多了一个“毛病”:晚上睡不着时,老爱想孩子,越想越睡不着。看着孩子们的照片,她很怀念孩子年幼时,整天在身边打闹的日子。如今,一家人一年都难得团圆一次。

  在家守望的日子,无论哪个孩子回来,他们都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国庆假期,二女儿从郑州回来,两位老人提前买了好多肉和菜,变着花样做好吃的。5日中午,远在广东的三女儿打来电话,老人笑着说:“你姐回来了!家里可热闹!可多好吃的,你也回来吃吧!”逗乐的口气,像调皮的孩子。

  趁二女儿在家,蔡天银建议一起爬山,开着三轮车,精神十足地到了半山腰,再徒步爬到山顶。这座小山他爬过很多次,每次有孩子回来,他都乐意再当向导,一路上讲山上的事儿。

  转眼间,二女儿要回城,老两口又忙着蒸馒头,准备花生油,恨不得把家里的好东西都让孩子带走。

  “听话,不哭,姑姑回去上班,很快又回来看你啦。”哄着眼泪汪汪的孙女,老两口跟车送到村口拐弯处,站在那儿,目送车子远去。每一次,迎接孩子回来时,他们也站在那儿守望,像房后的石头一样,默默坚守……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