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使命"再续重庆母城荣光 看渝中巩固提升

2013年10月11日 09:34   来源:重庆日报   

  —— 看渝中如何巩固提升“核心极”、“首善区”

大坪商圈中的龙湖时代天街。记者 魏中元 摄

  按照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都市功能核心区”是高端要素聚集、辐射作用强大、具有全国影响的大都市中心区。

  在全市38个区县中,能够以全域身份担负起上述“都市极核”“核心使命”的,渝中区是唯一的区县。

  作为巴渝古都、重庆母城的所在地,“新使命”让渝中18.54平方公里的土地,找到了再续荣光的战略“新支点”。

  老城遇上“三难杂症”

  受空间瓶颈制约、宏观经济转型、周边同质竞争、电子商务发展分流等因素影响,母城渝中患上城市、社会、产业转型“三难杂症”,正经历无法回避的阵痛

  “20多年前,渝中上下半城的发展差异并不大,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半城的建设可谓一天一个样,而下半城却是十年一个样。”在解放西路居住了30多年的市民刘先生将上下半城比喻成“两个世界”。

  “区内虽无城乡区别,但却有无法忽视的东西部、上下城区域差异。”渝中区区委书记唐英瑜坦言,2000年左右,渝中进入城市大建设新时代,划片区的集中建设,虽给渝中带来了盛极一时的繁荣,但众多片区的连接处或边角带也留下了大量的建设死角。“就连解放碑核心地带的背街小巷中也存在着破旧的建筑。”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看,主城核心区一般很难进行‘洗牌式’的城市建设改造,只能修修补补,而且成本高昂。”在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看来,正是由于老城区这样的特性,很容易导致其行政、商贸、居住等传统功能“溢出”,而高端居住、休闲体验、公共活动新兴功能“缺位”。在这空档期,大多数传统老城区都容易患上“城市转型难”的“综合症”。

  不仅是城市转型难,社会转型难也困扰着渝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在老城区很容易形成高智力群体与普通劳动者的“二元”群族结构,各阶层群众诉求差异巨大,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迥异,“这种结构,对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和加强社会管理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李勇说。

  但,较之于这两难,更让渝中感到紧迫的,是产业转型难。

  10多年前,市民说要进城逛街,“城”不言而喻是指“解放碑”。然而时移事易,现在,“城”遍地开花,“街”四处生长。解放碑周边,多极商业中心如春笋般崛起,电子商贸也狂飙突进。渝中曾引以为傲的先发优势,日渐变成了先发劣势。

  与此同时,受土地空间逼仄、交通环境拥堵、基础设施欠缺等影响,区内一些重点企业分流外迁趋势日益严重,其服务业核心地位、商圈龙头等固有优势,已受到多方挑战。

  守“城”难,保卫“城”里“解放碑”、巩固提升人们对母城的良好口碑更难!渝中何去何从?唐英瑜坦言,在探寻转型路径时,渝中曾一度陷入漫长的彷徨期。

  机遇千载难逢

  将渝中全域纳入“都市功能核心区”,既赋予渝中服务全市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又为渝中老城自身转型升级、引领突破提供了新机遇

  “天命不绝渝中!”唐英瑜说,这是他第一次读到《意见》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意见》不仅把渝中区全域纳入“都市功能核心区”,而且作为都市功能核心区中的核心,12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中,有近6平方公里布局在渝中区内。此外,大坪商圈还被列入主城6大升级改造的商圈之首。

  “功能区划分,为彷徨中的渝中指明了方向。”唐英瑜说,《意见》不但明确了渝中在全市发展格局中的新使命、新要求,也为自身转型升级、引领突破带来良机,“渝中新突围,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会。”

  根据《意见》,都市功能核心区被委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引擎、现代大都市功能的主要载体”的目标定位,赋予了“集中体现中心功能,集中展现城市风貌”的责任,并部署“完善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形象品质”、“精细化城市管理”等重点任务。

  “功能区划分,可以让渝中从过去疲于应对外围竞争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突出首要任务,彰显发展特色,有主有次,有取有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唐英瑜说。

  尽管渝中面临“三难杂症”,但拥有其他地区无法匹敌的几大优势:作为重庆母城、位处核心的区位优势;基础良好、资源丰富的产业优势;城市文明积淀深、传统文化保护好的人文优势;设施完善、管理到位的配套优势,只要扬长避短,在都市核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下,渝中就一定能找到推动核心区发展的“核动力”,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领头羊”和“首善区”。

  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功能区打破行政区,并明确每个功能区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产业布局、目标任务等,有利于遏制区域间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恶性竞争,可以更好地实现全市发展“一盘棋”。“这也将为渝中区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比如,现代服务业是渝中区的优势产业,而且基于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好、土地资源空间有限等特点,渝中区布局现代服务业也非常合适。”易小光说,现代服务业单位产值高的特性,部分并不适合大规模布局现代服务业的地区,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促成项目“硬落地”,势必导致产业布局的同质化,不仅不会给全市的相应产业提供增量,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据我所知,渝中区的部分企业外流,并非受市场因素影响,正是受到了行政手段的干预或诱惑。”易小光说,如今,按照功能区划分,市里将投放差异化的财政、投资、产业、用地、人口、环境、扶持等配套政策,“这将有利于解决渝中区当前面临的产业同质、功能同构、无序竞争等外来压力。”

  打造“皇冠上的明珠”

  坚持服务立区、服务强区理念,构建起丰富活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一个产业能级高、空间布局优、集聚辐射强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今天,渝中区区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会议对如何“强化都市核心区功能,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作出部署。

  记者获悉,为开好这次全会,渝中筹备已久,并多次邀请市内外专家“把脉”建言。在深入分析区情和核心区发展任务基础上,渝中提出了“1+3”的功能定位和“1+3”的工作定位。

  即:紧扣“都市功能核心区”总体定位,加快打造“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历史文化展示区、山水城市形象区”;立足巩固提升“首善之区”,着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优、综合服务功能更强、社会文明程度更高”。

  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知名国际大都市核心区的共同特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70%。例如,曼哈顿占纽约7%的总面积,贡献了经济增长总量的80%以上,是纽约金融与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最集中的区域;伦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5%,伦敦金融城为全球提供金融及相关服务。

  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渝中区实现城市功能价值的活力所系、动力所在。

  “渝中区没有一产,也几乎没有二产;没有农业农村,也几乎没有工业没有工厂,95%以上是三产。”渝中区发改委一位官员说,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渝中区具有先发优势:目前,该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95%,占全市的17%、主城九区的29%,其中,现代服务业比重超过60%。

  “如果将渝中区比喻为重庆的一顶皇冠,那么现代服务业将是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渝中区区长扈万泰告诉记者,渝中区服务业比重令人满意,但60%的现代服务业比重并不算高,这也侧面说明,目前区内存在服务业高附加值领域和高端环节的集聚度不够强的问题。

  下一步,渝中区将坚持服务立区、服务强区,在全区构建起以金融为核心、商业商务为主导、文化创意为引领、都市旅游为联动的新业态、新模式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一个产业能级高、空间布局优、集聚辐射强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多产业融合式发展,能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活跃度。当然,这些产业通常要符合高端、创新等特点。”重庆工商大学教授曾庆军介绍,真正要对高端商业或服务业形成强大的聚集力,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综合性的服务产业链条,其中包括办公、居住的环境和基础设施配套,即业内所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生态”。

  除产业链条之外,空间格局优化,也将为“寸土寸金”的渝中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保障。

  “总的来说,就是要突出集约、强调高端。”扈万泰介绍,从空间发展来讲,渝中区在坚持发展楼宇经济的同时,将继续采取“热水瓶换胆”、“腾笼换鸟”等方式,提高楼宇单位面积的产值,加快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电子商务、信息消费、服务外包、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鼓励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实现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式增长。为此,该区将在巩固提升解放碑发展极,加快“大石化”新增极的同时,统筹发展两路口、菜园坝等中部区域,以及两江滨江经济带,形成“两极引领、多点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山水文明承载母城灵魂”

  重庆集山川之大气,渝中集重庆之精华。渝中除了优化产业结构,关注寸土寸金的“含金量”外,还要肩负起“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的母城使命,展现美丽山水城市的独特风貌

  蜿蜒街面、起伏小楼,穿行在渝中半岛的背街小巷,处处是景。今年“十一”,来自陕西的“背包客”刘玺游玩重庆,游的不是三峡,观的不是武隆,而是渝中都市。

  按照市委关于功能区划分的要求,都市功能核心区除了要集中体现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等中心功能外,还要集中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风貌。

  “这四个集中展现,都可以在渝中区表现得淋漓尽致。”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院长赵小鲁说,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是山城特色元素的集聚区,其旅游属于全域融合式旅游,鲜有规模景区,但却处处皆景,同时还真正集“游、乐、购”于一体,“和香港游类似”。

  枇杷山-鹅岭-佛图关山体延绵起伏、贯穿东西,构成了高差约200米的立体空间格局;长江-嘉陵江交汇形成了18公里的滨江水岸线;300余栋高层建筑勾勒出壮观的城市天际线;山城夜景时尚动感、久负盛名;区域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7个,居全市之首……

  “重庆山水大聚,以山城著称、以江城扬名。渝中浓缩着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唐英瑜表示,下一步,渝中区将进一步融合“山水舟城、路桥楼景”等特色元素,不断美化依山见山、亲水近水、增绿透绿的城市形态,同时,通过逐步加大、合理配置高端居住、文化休闲、生态景观等功能比重,建成更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山水之城。

  此外,与山水风貌分不开的,便是母城的历史文化。

  作为重庆的母城,渝中区承载了重庆3000年的建城史和100余年的开埠史,拥有许多代表重庆的城市名片和经典地标,其中,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更是具有区域民俗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片。

  “历史文化是渝中区城市中心功能提升的灵魂所依、潜力所在。”唐英瑜强调,以文立城、以文兴业、以文塑人,推动母城文化传承、文化经济融合、文化服务提升,是渝中区在展示重庆城市风貌时必须做到的。

  按照规划,渝中区将打造重庆下半城-曾家岩-红岩村抗战文化走廊,展现“巴渝古都、二战名城”的城市记忆。同时,依托老街区、老建筑、老字号、老技艺等,植入高端产业承载、文化传播展览、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新功能,成为可感知、可持续的城市气质代表、文化品质典范。

  (本报记者 刘长发 阳炆杉 蔡杨)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