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门诊最高统筹限额300元,但到社区医院“转”一下又可以再算300元?卡里没一分钱也照样能住院报销?近日,有关医保卡的一些传言在坊间流传,不过记者就此采访广州市医保局了解到,上述传言都不靠谱。统筹支付限额与是否转诊没有关系,医保卡(职工医保)内个人账户金额不影响普通门诊记账报销。
微信:医保卡有新政?
市民刘小姐向记者转发了一条名为“有医保卡的朋友请留意”的微信,上面详细列出了几条医保卡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留意”的事项:“如果生大病需要住院治疗,好办,只要把卡交给医院,就可以安心治疗了。卡里面一分钱没有也没关系。出院时医院会和医保中心结算,个人只需负担三分之一的费用。如果看门诊,那就要用卡内余额支付门诊费用,倘若卡内余额全部用完怎么办?自掏腰包呗。可是当我们自费金额超过1200元后,超出部分是可以享受报销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另外,在去医院看病之前一定要到社区医院转一下。”
部门:跟广州对不上号
对于刘小姐提供的微信信息,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何继明表示,“这个帖子语言含糊,没有说是哪个地方,也没有说是哪个时间,多半是拼凑的,与广州医保政策对不上号。”
医院:
300元限额定点医院公用
社区转诊不会再增额度
针对传言内容,记者到龙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咨询,工作人员否认了有关说法,并告诉记者,广州医保定点医院能选择“一大一小”,300元的限额是所有定点医院共用的,在300元的限额内,社区医院就医可报销75%,但限额用光后,不论在哪家医院就诊都不会再重复计算,转诊也不会。其后记者又到省中医咨询,得到的答复也一样。
在医院,记者随机问了几位市民,他们表示没有听说过转诊可以再获限额的说法,一位陈阿姨说,“以前也有过把300元的限额都用完了的情况,超出的部分100%都是自己付的。”
传言1
转诊多300元额度?
市民李先生报料,他听说虽然职工医保每个月门诊的最高统筹限额是300元,但如果由社区医院转诊到大医院,可以再多300元的额度。
回应:医保门诊报销限额不会因转诊重计
“现在(广州)没有这个政策,估计以后也不会出这样的政策。”对于转诊可再获300元限额的说法,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何继明对本报记者明确表示无此规定。
“300元的月度限额,是指在一个月度内普通门诊就医发生的记账报销上限,不管在哪个医院发生都会累加计算,包括在社区医院就诊或转诊。而且,市民必须是在办理了选点手续的定点医院就诊,否则也不能有月度记账报销300元的门诊统筹待遇。超出选点医院以外的费用,由个人账户结算或其他途径付账。”何继明说。
传言2
住院费只需负担1/3?
住院治疗只要把卡交给医院,就可以安心治疗了。卡里面一分钱没有也没关系,出院时医院会和医保中心结算,个人只需负担三分之一的费用。
回应:住院报销非一刀切 自付比例因人而异
对此,何继明表示,“广州没有这样的政策。再说个人负担费用不会简单计算为三分之一,因为医保按共付模式结算,先看是否属于医保报销目录范围,范围外的须自费,范围内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才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比例部分支付,还有起付标准、共付段和封顶线等指标。
例如,在起付标准以下,个人自付100%;超过起付线的共付段可以部分报销,但个人自付比例也有差异,不是一刀切的。”
记者了解到,职工医保中针对住院医疗费的共付段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一级医院90%、二级医院85%、三级医院80%。
传言3
门诊自费超1200元
还能再报销60%?
如果看门诊,那就要用医保卡内余额支付门诊费用。当自费金额超过1200元后,超出部分是可以享受报销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
回应:自费超额医保不报 可救助或单位补贴
对此,何继明表示,根据目前规定,门诊自费金额超过一定额度不会走社会医疗保险记账报销渠道,一般需要走医疗救助或单位补贴途径。当医疗开支造成生活严重困难时,可向医疗救助机构申请救济补贴。
另外,对于医保卡内资金问题,据介绍,参加职工医保的医保卡关联个人医疗账户,参保个人账户内的资金来自医保基金按规定标准定期注资,个人账户中的余额多少不影响医保记账报销。
而居民医保的医保卡关联的是普通金融账户,没有医保个人医疗账户注资,里面的钱只是参保人自己的存款或零星报销的费用。
传言4
看病之前必须
先去社区医院?
在去医院看病之前一定要到社区医院转一下。
回应:首诊医院自愿选择 社区就医报销更多
何继明表示,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在试点“分级诊疗、社区首诊”,患者首次就医要先到自己选择或指定的社区医院就诊,只有经全科医生判断超出社区医院治疗能力的,才介绍转诊到上级医院,然后医保才报销其在上级医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目前广州医保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医院就诊,但首诊医院是否在社区医院,由病人自愿选择,只是在社区医院就医的医保报销比例较高。
记者了解到,广州正在准备试点社区首诊,今年4月审议通过《2013年广州市医改工作要点》中,提到将在荔湾区等建立以医保政策为基础的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以及契约式服务新模式。(记者 何颖思)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