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今年要过‘紧日子’,今后每年的公务开支都得从紧从严了!”昨日,省直部门公务员蒋勤军对记者说,他所在的单位,刚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国管理的规定》。
一季度,开会少花1248万元
蒋勤军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12日,省财政厅发布消息称,该厅将以编制2014年省直部门预算为契机,强化过“紧日子”的理念,将各部门一般性支出压缩5%,并要求省直各部门2014年预算数不超过2012年决算数,从源头上严控“三公”经费。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亦下发通知,要求大力推进9个重点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其中就包括推进财政预算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该通知要求,扎实做好2014年省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公开的各项基础和准备工作,同时督促市、县级政府在2015年之前公开本级“三公”经费。
12日,记者从省审计厅了解到,“三公”经费审计监督后,与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第一季度,我省会议次数和开支分别减少了63%和52%,少开支1248万元。
“财政硬约束,审计强监督,社会全公开,在这样的压力下,‘三公’经费想不降都难!”省财政厅人事教育处处长潘阳军感言。
群众担心,“紧日子”是一阵风
长期以来,“三公”经费因其数额巨大及使用的不透明性常被群众诟病。
“尽管有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意见,大家也明白过紧日子,但我们纳税人就担心这种紧日子只是‘应景式’的,过了这阵风,机关花钱会不会又不受约束呢?”7月份,当省财政厅领导带队深入全省24个县市区及工作联系点调研时,各地群众反映的这个典型问题引起他们的深思。
部分基层单位也反映称,各种检查考核、争取项目、学习考察、接风送行、庆功表彰、召开会议等活动仍然较多,公务接待不仅有吃住、旅游及娱乐场所费用,还要送烟酒茶、土特产等礼品。“各地反映公务接待档次高,接待标准的高低往往与对客人的重视程度及地位联系起来,使得接待档次居高不下。”一位参与调研的人士说。
而为解决“三公”经费支出数额过大的收支矛盾,部分部门单位挤占挪用专项资金,有的甚至设置“小金库”隐匿收支。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为解决这个痼疾,切实推进财经纪律和行政收费专项整治,省财政厅作为牵头单位,从9月起在省直机关开展违反财经纪律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整治内容包括违规设立“小金库”、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在财务支出上列支礼金礼品和有价证券(购物卡)等问题,对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实行重点检查,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人员,严肃追究责任。
开展收费项目清理,自8月1日起,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省级立项的1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10月1日起,降低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
同时,省财政厅“身先士卒”,切实改进会风、文风,压缩“三公”经费,今年1月至8月,厅机关“三公”经费同比下降59%,会议经费下降了68%。
来自省纪委“四项专项整治”的数据显示,今年元至8月,116个省直部门及所属二级单位,“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3.09%。“通过制度规范,‘三公’经费变为‘阳光账’,是政府最好的‘防腐剂’。”潘阳军说。(记者 周呈思)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