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报道了62个项目被纳入天津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后,许多读者和新报微博、微信网友对其中一批“舌尖上的非遗”很感兴趣。记者昨日请教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专家、著名天津历史文化专家罗澍伟,解读了为何酱牛肉也能入选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中包含了传统的工艺技能这一门类,这种工艺既可以是手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品的制造工艺,也可以是食品的生产工艺。国家文化部规定了申报非遗名录项目的标准:1.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3.具有在一定群体中或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4.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在罗澍伟看来,这批“舌尖上的非遗”当然具备以上价值和特征。
天津49个新入选的第三批非遗项目中,“舌尖上的非遗”、舞台上的非遗、拳脚里的非遗、医药里的非遗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部分。“舌尖上的非遗”中,既有“果仁张净香花生仁和琥珀核桃仁制作技艺”“崩豆张糊皮正香崩豆和七美香瓜子制作技艺”等蕴含天津小吃文化的技艺;又有“七里海河蟹面传统制作技艺”“汉沽‘八大馇’制作技艺”等体现滨海饮食文化的技艺;还有“闫记酱制品制作技艺”“至美斋酱牛肉制作技艺”这样包含清真食品特色的技艺。舞台上的非遗体现出天津作为京剧大码头、曲艺之乡所拥有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单弦、含灯大鼓、河南坠子、太平歌词、京剧舞台脸谱等。而在罗澍伟看来,功力门武术、太祖长拳、五行通臂拳等成为拳脚里的非遗,源自于天津作为军事要塞的“卫城”传统以及义和团运动之后近代武术流派在津城活跃发展的原因。天津的中医药发展颇具特色,第三批非遗目录中也有8个传统医药项目得以入选,“京万红软膏组方与制作技艺”“隆顺榕藿香正气水传统制作技艺”就是其中的代表。
罗澍伟告诉记者,总体来看天津第三批非遗名录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经过深入挖掘62个非遗项目更完整的表现了城市文化的成长历程,印证了天津600年来的文化积淀;二是这份名录体现了天津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名单中大多非遗项目尽管不是天津土生土长的,却在天津得到生根发芽、传承发展,也得以吸纳成为天津非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澍伟还透露,在这批非遗名录中有的项目曾经濒临灭绝后来得以抢救,包括“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太平歌词”“鹰帽子(猎鹰防护罩)制作技艺”等。“闻药”在民间俗称鼻烟,清朝初期“益德成”从南京迁至天津,后来发展成为我国生产闻药最早、最大的老字号企业。之后却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201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由第五代和第六代师徒于2011年重新恢复生产。目前,正在抓紧抢救收集整理,并完善益德成鼻烟制作工艺的相关文字及图像资料。
入非遗目录需具文献佐证
罗澍伟结合评审经验谈道,此批没能入选名录的非遗项目中,有的是缺乏文献等历史资料的佐证来证明其传承性,目前来说入选非遗名录的项目必须历经三代或是传承时间达到百年以上。有的是已非“活态存在”的项目,作为非遗项目不能是一个已经断层的项目、不能只是一个历史上的东西。还有的是对自身项目的认识比较欠缺造成的,即有些项目并不在非遗项目的类别之中。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