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托老站里按摩健身 蔡迅翔 摄
近期在郑州,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私立养老院或住不起或条件太差的两难局面被打破,被誉为“喘息式服务”的托老站应运而生,老人可以像小孩一样被送进“托老站”,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得到照顾,子女也可减轻负担,这种新型养老模式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市民也期待在越来越多的社区得到普及。
10月30日,记者在郑州市中原区冉屯路附近,见到了一个提供新型养老服务的托老互助中心。只见占地30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里,设有阅览室、电脑房、书画室、“心灵茶吧”、娱乐活动广场、康复理疗室、小餐厅等,老人们有的在锻炼身体,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休息,各得其所,俨然一个微缩型的老年公寓。
“这是今年以来社区和托老中心联合构建的,相较于社会上的养老院,成本要低很多,而且更贴近民心。”郑州市桐柏路街道办事处晶华城社区主任刘杨介绍说,白天,有一部分老人被托管到互助中心,在这里吃饭、娱乐,接受康复治疗。晚上,家人再将老人接走。根据需求,工作人员还会上门给一些老人聊天、帮他打扫卫生、做饭等。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服务,政府有补贴,通常情况下根据服务的不同收取不同的费用。
“老人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子女短期不在家时,让老人自己在家肯定不放心,怎么办?可以送到托老站里面,我们称这种养老模式叫做喘息式服务。”互助中心主任金凤说,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社会养老需求是“9073”的结构,即90%的老人愿意在家养老,7%的老人需要到托老站来养老,真正需要到机构养老的只有3%。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他们不需要也不愿意去养老机构养老,这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养老缺口,托老站的功能就是把这一缺口进行了弥补。
据介绍,在老年公寓,老人要随着公寓的制度去生活,在社区托老站,老人有自己的自由度,工作人员会根据老人的性格特点来去为他服务,并且老人还不离开邻居和家人,这是公寓和托老站最大的区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模式,出现几个月以来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
“很多中年夫妻上有老、下有小,还有工作,根本忙不过来,一些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守空房,既孤独寂寞,饮食三餐也成问题,有了社区托老站,老人的问题就解决了,子女也可喘口气。”50多岁的市民陈爱梅说,这种养老在家门口,甚至还可不出户,容易让人接受。
今年70多岁的郭发祥说,不出社区能守着家,还能在这打打牌,下下象棋,锻炼锻炼身体,和邻居聊聊天,精神上愉快,感觉老友所乐。“养老不仅是柴米油盐,精神上关怀也很重要。”
“刚来时,有点生疏,过了一段就熟悉了,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生活习惯也和家里差不多。”孙善英老人说,自己白天在这里,孩子在外边工作就不会分心了,晚上回家还能一家亲。“跟上幼儿园差不多,老小孩嘛!”
“我家附近还没有,希望我们那里尽快建一个,让我妈也去清闲清闲。”家在郑州北环附近居住的市民晓瑞说,妈妈给自己带了几年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妈妈在家老觉得闷。附近要有托老站,她白天就可以去那里找点乐。
市民期待,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能走进越来越多的社区,惠及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