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援藏工作队:用无言大爱奏响发展强音

2013年11月07日 14:28   来源:西藏新闻网   巴典曲查

  原题:用无言大爱奏响发展强音 ——记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

  雄伟的巴嘎神山与秀丽的清源山遥遥相望,清澈的尼洋河水流淌着泉州人民与工布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雪山圣湖间,在蓝天白云下,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响应祖国号召,离开挚亲好友,离开繁华都市,克服了生理心理双重挑战,为西藏的发展与稳定奉献着青春、力量乃至生命。

  2013年7月,以张朝阳同志为领队的9名福建泉州第七批援藏干部离开家乡,踏上雪域高原,开始新一轮对口援藏工作。一踏上工布江达的土地,他们来不及拂去一路风尘,顾不上强烈的高原反应,就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头扎入工作当中。进藏以来,他们主动融入当地,视工布江达为第二故乡,把群众当亲人,以维护稳定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干部管理为保证,着力创新援藏方式,积极拓宽援藏领域,不断深化援藏内涵,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推进援藏工作向纵深发展。

  为民——

  秉持感情援藏,促进闽藏一家亲

  “第七批援藏,不仅要在人才援藏、智力援藏、项目援藏上下足工夫,更要注重感情援藏,促进闽藏一家亲。”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踏上工布土地的第一天,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定下了这样的调子。

  援藏工作伊始,9名同志就较上了劲:一定要走遍全县79个行政村和128个自然村,慰问433户贫困户、221户五保户。三年后,谁交的藏族朋友多,谁结识的穷亲戚多,谁就是感情援藏的佼佼者。

  心连心,情相依。短短4个多月,在县委书记张朝阳的带领下,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已走访了26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慰问了203户贫困户、26个驻村工作队,进一步掌握了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困难,进一步增进了闽藏人民的深厚感情,奏响了“藏汉一家、相亲相爱”的时代强音。

  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制订出全县扶贫工作方案:从今年开始,援藏队每年将从援藏资金、县财政中拿出200万用于扶贫工作,每年争取2000万的项目扶贫资金,创建“扶贫先进县”。

  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组织开展了县级领导“结穷亲、交朋友、心连心”定点帮扶活动。援藏工作队的同志顾不上高寒缺氧,带头与最偏远、最贫困的群众结亲认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工布人、说工布话、做工布事,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用时不我待的工作态度,找准了“老西藏精神”和“福建精神”结合点。

  务实——

  秉持科学援藏,推动事业新发展

  “只有科学的援藏模式,才能创造出一流的援藏业绩。”这是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9名同志的共识。

  他们深知,来工布江达工作不是挂职锻炼,更不是“镀金走秀”,而是要实实在在为各族群众谋福利;单纯地做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还远远不够,要直接领导、全面参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事业。

  一场围绕工布江达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变革,悄悄铺展开来。

  ——突出科学援藏。通过深入基层调查、全面深刻分析,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结合实际,制定了“1331”发展思路,即:围绕“大文化、大旅游、大发展”这一主线,发挥政策优势、资源优势、援藏优势,实施小康村建设、城镇建设、产业建设,实现强县强乡强村目标,得到了林芝地委、行署,福建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同时,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第七批援藏“注重民生、注重造血、注重实效、注重特色”工作理念,结合实际,制定切合实际的援藏工作思路,即:围绕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注重民生和基层“两个倾斜”,以人才援藏、智力援藏、项目援藏和感情援藏“四援并重”,着力破解人才匮乏、基础薄弱、观念制约、机制阻碍“四道障碍”,助推工布江达观念转变、机制创新、干部成长、产业形成“四大成效”。

  ——突出改善民生。在援藏项目安排上,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援藏工作“要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的指示精神,把项目及资金向农牧区倾斜,向农牧民倾斜,不搞花架子,集中把援藏项目资金用于解决国家投资达不到、县里无钱投入、农牧民群众又最急需的问题。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确定了5大类援藏项目,17个子项目,投入资金6157万元,其中,将80%以上的资金倾斜到农牧区和民生改善,用于农牧区建设和民生改善的就达5000万元。为发挥好项目效益,他们与当地干部共同策划、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共同负责,使援藏项目切实符合当地需求,惠及民生。

  “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在群众身上,我们心安。”张朝阳说。

  ——突出解放思想。在三年援藏工作中,带动观念转变、机制创新、干部成长、产业形成,远比建成几个项目意义更大,这是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每位队友的追求。发挥好福建人才技术的优势,把先进理念、管理和技术带到工布江达县,留下一支永不走的援藏队,这是每位队友的心愿。8月份以来,援藏队在全县组织开展了“转观念、正风气、抓落实”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陈旧落后思想,紧跟发展步伐,推动工作创新。

  ——突出造血功能。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制定了“三大建设”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自然禀赋,按照“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的要求,实施“三产带一产,一产三产化”战略,把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置于发展之首,并带动小康村建设、城镇建设。三年内,计划投入6个亿推进“三大建设”,其中,投入2个亿完成50个小康村建设,投入2个亿做好城镇建设,投入2个亿用于产业发展,加快形成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特色农牧产业、矿产水电产业的“三大产业”。

  张朝阳告诉记者,为有效开展招商引资,我们转变招商方式,出台激励机制,努力招引实体经济。今年9月,成功引进了河南雏鹰集团和西藏升阳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落户工布江达县,投资规模超1个亿,项目建设已启动。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工布江达特色农牧业的发展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突出夯实基础。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主线,聚党心,凝民心,在“双联户”创建评选工作的基础上,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提出了“联户党建”工作思路,让党的建设在基层迸发出生机和活力。

  说起开展“联户党建”工作的初衷,张朝阳说:“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对口援藏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增强援藏干部‘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是当前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援藏干部不能搞特殊,一样要深入维稳一线,一样要吃住在基层,是每名援藏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的政治意识。”

  清廉——

  秉持正气援藏,树立援藏新风尚

  从第六批援藏干部“晋升”第七批援藏干部,县委书记张朝阳已是一名“老西藏”。

  当记者问起张朝阳为什么要选择继续留在西藏时,他淡定的说到,“是真情、感动、责任,六个字激励着我”。

  在张朝阳看来,援藏是一种学习、一种磨炼,一种责任,是神圣的使命,是无言的大爱,更是人生当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常常对队友讲:“凡是要求本地干部做到的,援藏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用一身正气,做工布江达事业的推进者”。

  进藏之后,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就制定了“八讲八不”的援藏纪律,(即: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实干、讲创新、讲担当、讲奉献、讲团结,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谋私、不离岗、不驾驶、不酗酒、不低俗),制定了4项援藏工作制度。四个多月来,援藏队员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奋斗在维护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保持了较高的在藏率和在岗率,用实际行动树立了援藏干部良好形象。

  比高原更高大的是无畏的精神,比雪山更纯洁的是无私的心灵。援藏,作为一段生命之旅,对于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队员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阅历的积累,已经成为一种生命的升华。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雪域高原坚守一千多个日夜;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披荆斩棘无愧于这片高天厚土。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