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长沙市天心区文源街道举行首届“夕阳红艺术节”。老人们现场进行了编织、书法、绘画等技艺表演和交流。
日前,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实施,养老问题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在省会长沙,悄然兴起的“虚拟养老院”成为了人们热议的对象。
传统养老院“一床难求”
日前的一份调查称,北京某养老机构预定入住需要等166年,这种说法将“城市养老院一床难求”的问题再次推到风口浪尖;而记者走访长沙部分养老院发现,公办养老院确实难进,而民办养老院也因为收费高昂,把大部分老年人挡在了门外。
在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寿星公寓、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等公办或民办公助的养老机构,记者以子女的身份向工作人员咨询老人入院的事宜,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床位”。寿星公寓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要想入住必须先登记,等到床位空出来才能住进去,而这个过程要多久“不确定”,一般要在半年以上。
记者向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咨询了解到,他们的收费普遍在每月2000元以上,一些条件好的甚至达到四五千元,这对于退休工资不高的大部分老年人来说难以承受。
据长沙市民政局提供的数据,长沙市目前老年人口约为110万,占人口总数的16.9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市民政局老龄办负责人介绍,为应对挑战,近年来长沙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构建“9073”养老服务体系,即90%的老人依托居家养老、7%的老人社区托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力争到2015年末,全市养老床位达到每千名老人30张。
实际上,从老年人自身来说,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据主流。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一份城乡老年人追踪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老年人愿意独立或与子女共同居住在环境熟悉的社区,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10年间则从18.6%降到11.3%,农村老年人则从14.4%下降到12.5%。
随着“4+2+1”家庭的增加以及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照料老人和子女时间、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愈发凸显,许多老人白天只能独守空屋,买菜、做饭、家务都成问题,没有人陪伴,内心也很孤独,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亟待提升。
“虚拟养老院”崭露头角
“只要按一个手机键,告诉他们我需要家政服务,很快就来人把卫生搞得干干净净!”家住侯家塘的空巢老人李明德用一台老人专用手机,与雨花区社区助老服务平台取得联系,通过GPS,轻松唤来了上门的家政工。10月9日,我省首个“虚拟养老院”——长沙市雨花区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正式挂牌,目前已为6000多位老人开展服务。
“虚拟养老院”实际上是一个双向免费的信息服务平台,在该平台注册过的居家老人,只要拨打服务或通过老人手机上的GPS定位器发出服务需求,就能就近与所在社区的无偿助老护理义工和有偿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对接,第一时间享受到紧急救助、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信息咨询等服务。目前信息平台的服务团队包括自营服务队、服务加盟商、志愿者服务队伍。其中服务加盟商涵盖医院、摄影工作室、爱心社、家政公司、养生馆、家电维修商等社会力量,以不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老年人收取服务费用。
据了解,雨花区社区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是国家老龄委在我省的首批试点项目之一,由雨花区民政局牵头成立,一家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信息平台的运营。雨花区民政局副局长吴岚告诉记者,雨花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有7.8万人,争取通过5年时间让进入信息平台的老人能够达到5万人,其中每个月都有服务或一年服务20次以上的固定服务对象达到2万人。
相比于实体养老院,“虚拟养老院”最大好处在于能够大大降低投入成本。吴岚介绍说,建设实体养老机构,包括用地和建设成本,每个床位需要15万元,而建设信息平台,包括建设资金和后续运营补贴,5年时间内政府投入500多万元就可以覆盖5万老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陈成文教授认为,和传统养老方式相比,“虚拟养老院”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投资少,服务范围大,老人不必住在养老院中被动接受服务,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由于虚拟养老院的规模化运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它必将成为今后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新趋势。(记者 刘尚文 摄 实习记者 谢璐 记者 陈永刚 王晗)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