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非公有制经济走"非"比寻常发展路

2013年11月12日 14:28   来源:西藏新闻网   常川

  ①速度——

  前所未有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让我区非公经济发展迎来“高铁时代”,成为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牵引力

  西藏藏泉酒业最近正在四川有名的白酒基地邛崃市建设产品深加工基地。

  什么?西藏的白酒企业要在五粮液的“老家”四川建厂?

  “把原酒拉到邛崃后进行灌装和包装,可以大幅减少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损耗、降低成本,对于我们进一步打开内地市场,面向全国供货非常有益。”藏泉酒业副总经理程其虎告诉记者,抢占国内白酒市场份额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藏泉是我区近两年广为人知的本地白酒品牌,以青稞为原料进行生产,颇具西藏特色。从2000年注册之初的作坊式小厂,到2011年现代化青稞酒厂的正式投产,再到2013年内地深加工基地和生产线二期工程的开工建设,藏泉实现了自我发展的“三级跳”。

  “藏泉走到今天,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谈起企业火箭冲天般的发展速度,程其虎显得非常诚恳和理性。

  事实也的确如此。2011年8月,藏泉青稞酒厂一期工程竣工后不久,便迎来了全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会议(以下称非公大会),大会制定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对于刚刚走上发展正轨的藏泉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最大的扶持来自于资金。依靠企业对西藏特色农牧产业的带动作用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藏泉首先拿到了245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2012年下半年,由自治区投资公司、自治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以阶段性入股的形式共同注资5000万元,组建了西藏藏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使公司注册总资本达到9316万元,总资产近2亿元。

  充裕的资金使得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了“高铁速度”。2012年,藏泉与海信、海尔、五粮液等国家知名企业一道,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全国50家质量标杆企业之一。“今年我们在广告上的投入达到400万元,成效明显,截至10月份,公司今年的销售产值已经达到8000万元,比去年全年翻了一番。”程其虎告诉记者,作为目前我区7家拟上市企业之一,藏泉计划于2016年实现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把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华丽蜕变。

  民营企业在政策撬动下实现快速发展,藏泉在我区并非个例。

  两年前的非公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对推进非公经济发展提出了“政治上放心、思想上放开、政策上放宽、发展上放胆、工作上放手”和“低门槛、零注册、轻税赋、强支撑、少检查、重激励”等具体要求,为全区非公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使我区非公经济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与2010年相比,我区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分别增长了44%和13%,注册资本(金)分别增加67%和38%,从业人员分别增加62.61%和25.59%。截至今年6月,全区非公经济发展达到12.27万户,注册资本(金)588.27亿元,从业人员59.01万人,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5.4%。

  同时,一大批根植于西藏优势资源、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据自治区工商局统计,截至今年6月份,全区注册资本金上亿元的民营企业已达到186户,1533家注册资本金近200亿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企业陆续进驻拉萨经济开发区、柳梧新区、达孜和堆龙工业园区。

  含金量极高的扶持政策和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使西藏成为潜力无限的投资热土,吸引着全国各地企业家的眼球。在不久前我区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国光彩事业西藏行”活动期间,包括中广核太阳能开发公司、新希望集团和科创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500强企业在内的400多家企业,看准了我区水能、食品生产、生物制药、文化和旅游开发等特色优势领域,实现签约项目229个,总投资达到3613亿元。

  正所谓“小河有水大河满”。按照陈全国书记“放水养鱼”的指导思想,我区非公经济蓬勃发展,而非公经济的做大做强对社会的贡献也逐步加大,成为各族群众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须臾难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全区非公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撑起了我区国民经济的大半边天,在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廖贻东表示,当前,我区非公经济作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也成为我区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保证。

  自治区国税局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区非公经济体全年共纳税142.8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从2011年的78.36%上升到93%,同比增长87.48%。在自治区国税局发布的“2012年度西藏纳税百强企业排行榜”中,93家非公有制企业入围百强榜单,共缴纳税款49.19亿元,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94.65%。年纳税迈入亿元阵营的民营企业达到18家,比2011年增加9家。

  同时,我区非公有制企业在吸纳就业、再就业过程中的“蓄水池”作用更加明显,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城镇、农牧区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区非公经济解决社会就业达到20.8万人,2012年达到51.6万人,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目前已占到全区社会就业的近一半。

  截至2012年底,我区人均GDP已突破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35.2∶53.4。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仅凝聚着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及非公经济人士的汗水,也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②服务——

  更大的扶持力度来自各项非公经济扶持政策落实带来的良性连锁反应。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才能使一系列调动各方力量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012年,对于拉萨远大建材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公司注册成立13年来,利润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292万元,上缴税金1182万元。

  “2012年我们的水泥等主营业务产值达到1.07亿元,创造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最好成绩。”说起公司这两年的发展变化,远大建材董事长洛桑金巴将原因归结为两点:青藏联网工程在电力供应上的保证、相关政府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

  “特别是非公大会后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对我们民营企业发展的促进意义很大!”洛桑金巴告诉记者,按照《西藏自治区企业发展激励办法》和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增值税减半征收等优惠政策,过去一年中,远大公司享受了200多万元的退税,并且获得了300万元的企业技术改造资金。

  这笔钱对于总资产1.8亿元的远大公司也许并不算多,但在洛桑金巴看来却有着相当的分量:“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关爱和促进非公经济壮大的决心,也坚定了我们今后的发展信心。”

  记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非公大会精神,去年以来,自治区各级职能部门及时跟进,相继出台了放宽审批程序、落实税收减免、强化资金扶持、鼓励信贷投放等相关细化配套政策措施。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例,从2011年11月1日起,我区各级工商部门全面实施了“零成本”注册,停收个体私营企业开业登记、变更登记和证照工本费用,免收个体私营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费用和年检验照费用,有效减轻了个体私营企业的负担。全区非公大会后,自治区国税局结合我区实际,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个体工商户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于2012年6月大幅下调除采矿业外的企业所得税率,并制定了多项行业性优惠政策。

  有了生产保障以及相关退税政策,2012年不仅是远大公司效益最好的一年,也第一次实现了利润超过上缴税收的新突破。“我们公司的发展目标是每年增速15%,这个数字既包括产值和利润,也包括上缴的税收。”一方面给自己下达上税硬任务,一方面洛桑金巴也向记者感叹,在大部分西藏民营企业起步晚、底子薄的现实情况下,适当进行结构性减税有助于促进企业的自我积累。

  就部分企业存在税费与利润相当的情况,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非公经济已经占到全区税收比重的93%,但在收取税收的使用上还没有实现“取之于非公经济,用之于非公经济”,非公经济的税收贡献与得到的支持尚有一定差距。建议结合西藏实际,实施比其他省市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改变企业税收挤占盈利空间的现象,助力企业自我发展。

  远大公司是目前我区为数不多的生产页岩烧结砖的企业之一,作为新型墙体材料,较我区目前广泛使用的水泥砖具有隔音、保温、可循环使用和生产工艺环保等显著优势。随着拉萨市集中供暖工程的实施,这一新型墙体材料正逐渐受到市场青睐。为了进一步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远大公司今年7月在堆龙德庆工业园开始着手兴建一座拥有两条生产线的页岩烧结砖生产车间,总投资6000万元。没想到施工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少问题。

  “园区基础工作不到位,通水、通电、通路、排水、平整土地都需要企业自己去协调和解决,耗时耗力,平添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和开支。”洛桑金巴告诉记者,新厂区紧挨着109国道,但要接通厂区到公路这20多米的道路,每开一个道口相关管理部门都要求支付一定的费用;横穿厂区内的一条农业灌溉渠,公司也得花20万元自己进行改道。

  采访中,部分民营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由于存在党委、政府和民营企业“两头热”,而个别业务主管部门“中间凉”的现象,非公有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无法平等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推动非公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中,仍有一些停留在宏观层面,甚至存在“决策招商者热、市场审批者冷、管理执行者乱、执法监督者狠”的怪现象。

  虽然非公大会上明确提出“非禁即入”,除国家明令禁止的以外,所有领域一律对非公资本开放,降低非公经济准入条件和标准,拓展民营资本发展的空间,但在具体执行中,个别部门往往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理由抬高行业准入门槛,在企业获得市场准入“通行证”的同时拦路设卡,使非公经济遭遇看得见却进不去的“玻璃门”和由于行政等非市场因素进去了又不得不退出的“弹簧门”。

  ③动力——

  期待更好的政策和环境,更呼唤民营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老杜最近回浙江老家筹款去了,只剩小杜在厂里守着,等着哪天手机铃声响起,告诉他200万元资金缺口已经解决的好消息。

  今年30岁的小杜,是拉萨某家具公司的厂长,老杜是他爸,也是公司经理。小杜说,自己过两年就要“继位”了,现在满脑子都是公司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不过,目前最要紧的就是赶快筹齐200万元,不然再好的想法都只能继续呆在小杜的脑袋中。

  小杜的家具公司主要生产雕龙绘凤、色彩鲜艳的藏式桌柜,以质量中等、价格偏低的优势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8年注册成立后,公司拿下的第一单大买卖是从2009年8月份开始的“家具下乡”工程。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公司以低于市场平均价向农牧民销售家具,有关部门事后对公司进行25%的补贴。虽然利润不高,但看着比原先高出三倍的销量,父子俩还是对这桩买卖非常满意。但没想到原本应该今年5月兑付完毕的近200万元补贴款却一再被延期,迟迟拿不到手,小杜多次去讨账,得到的答复总是“再等等”,直到公司的经营和扩大再生产出现资金困难,逼得老杜急忙回乡找亲戚筹款去了。

  小杜的家具公司从上到下一共62人,其中小杜的亲戚就有13人,财务由小杜的妻子一手掌管。由于带有家族企业性质,几个亲戚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也随着公司的发展而日渐显露出来。“就跟电视剧里演的一模一样!”小杜虽然有意通过聘请专职管理人员厘清公司内部复杂的矛盾,但能否执行以及效果能否如愿,对年轻的杜厂长而言,确实是个考验。

  小杜的工厂位于嘎玛贡桑社区一条小巷子的尽头,厂房简陋,颇有些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的气息。“我已经在蔡公堂乡租了10亩地,准备建两栋像样一点的厂房,把车间整体搬过去。”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小杜对公司下一步的发展已经做了最坏打算:“如果我爸筹不到钱,我们准备把老家的房产拿去做抵押,从银行贷款。”

  “没考虑在拉萨贷款吗?”面对记者的疑惑,小杜说,因为没有固定资产做抵押担保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他们在区内商业银行贷到款的可能性太小,几乎没有考虑。

  据记者了解,我区非公经济组织中,绝大部分为中小微企业,且大部分处于创立期和成长期,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劳动密集型等适合生存和发展的行业,对资金的依赖度较大。由于规模普遍偏小,存在管理方式落后、财务管理混乱、信用意识淡薄等问题,很大一部分中小微企业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贷款卡是企业或私营业主办理贷款业务的必备证件,统计显示,目前我区注册登记的1.6万户中小微企业中,只有2698户办理了贷款卡,其中每年参加年审的仅709户。商业银行虽有贷款积极性,但由于企业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难以有所作为,加之出于成本和风险控制,银行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差异化服务在执行上稍显不足,而银企之间相互交流少、信息不对称和互信度低的现状,更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

  我区担保体系发展滞后也制约了企业与银行的合作。据中国人民银行拉萨中心支行对今年全区347家中小微企业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的企业明确表示,为获得融资需要更多担保机构和更便捷的担保服务,但在过去一年中,其中只有4.9%的企业获得担保服务,而且对担保服务满意度较低。由于目前我区融资性担保公司只有13家,担保机构规模小、实力弱、担保门槛较高和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无法满足我区非公经济组织对担保服务的需求。

  就进一步缓解我区非公经济融资难、金融企业款贷不出去的问题,有行业专家建议,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首先在企业和金融部门之间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构建银企合作平台、牵线搭桥,帮助解决土地、房产确权等具体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担保公司“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作用,并支持中小微企业采用会员制形式,组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担保机构,逐步建立由政府全资担保机构、商业性担保机构、互助会员担保机构组成的信用担保体系;区内各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与总行的协调,制定符合西藏实际的非公经济贷款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开发适应非公经济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优化、简化审批流程,实现西藏差异化信贷管理;同时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应加强自身建设,加强财务管理,自觉维护企业信用。

  目前,我区非公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民间借贷、政府扶持四部分,其中,政府提供的扶持资金具有鼓励助推和化解燃眉之急的特殊意义。近年来,一方面我区财政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也存在资金发放和使用缺乏监督,项目缺乏有效监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不完善、不健全等问题。对此,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区非公经济水平低、发展慢、规模小等特征仍然比较突出,“缺钱”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同时,许多小微企业经营粗放,在质量和管理等方面不稳定,并存在一部分非公经济从业者持有短期经营思想,有意套取项目扶持资金的现象。这位负责人指出,只有严格把好项目审核关,加强项目申请的前、中、后期全程监管,实现项目申报公开透明,才能把扶持资金送到真正需要的企业手里,产生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小杜告诉记者,前不久,老家浙江的政府工作人员专程来西藏向他们宣传“企业回乡”政策,其中,土地无偿使用20年、前3年税收减半和贷款贴息等政策让他有些动心。不过,考虑到拉萨的市场潜力和企业60多名藏汉族工人的出路,小杜觉得不能就这样拍拍屁股走人。对他而言,努力经营好家具公司,不仅寄托着自己的梦想,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