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一张就业“晴雨表”背后,是一个布设全市的监控体系在默默运作。
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人们赋予了其一个称号——“最难就业季”。然而,来自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却显示,今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和扶持创业的“双指标”均提前两月完成,不仅如此,城镇登记失业率也同样控制在4.5%的范围中。
就业难,没有难住上海,这个城市在全国首创的就业失业预警体系功不可没:企业招退工数据对比、人才市场招聘岗位数登记、规模减员情况分析……依靠一个全新机制和客观的数学模型,犹如“捕风”一般,把“天机”掌握在手心之中。
就业率与去年持平
今年的求职季曾被称为“最难就业季”,由于本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根据教育部门统计,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6%,与去年基本持平。数据显示,沪上高校2013届离校未就业的6000多名本市户籍毕业生中,已有4000多人成功就业,余下的目前大多正在参加见习、培训或接受职业指导。
截至今年10月,上海新增就业岗位达到59万个,政府帮扶10057人成功创业,提前两月实现2013年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和帮助成功创业1万人的目标。此外,上海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5.61万人,也控制在28.5万人的目标范围内。
另外,从2012年开始,针对长期失业青年,本市启动“启航计划”。通过排摸锁定一批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青年,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转变失业青年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去年,通过开展“启航计划”,本市锁定的2万名长期失业青年,让7330人实现了就业,35岁青年登记失业人员从8万人下降到7.14万人。
失业预警排摸对比
市场瞬息万变,岗位不断变动,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匹配,是最让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上海就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一套就业失业预警体系,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失业状况动态监控,把握可能出现的失业趋势,从而有效控制失业率。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处长张得志告诉记者,通过5年的发展,就业失业预警体系已基本成熟,至少囊括了三种数据对比。一方面,通过全市各区县人社部门的登记备案制度,所有企业的招退工数据都会纳入实时统计之中,“不仅仅是当月招工数和退工数的简单对比,更关注环比变化。
另外,上海人才市场企业发布的招聘职位和求职登记总数,也被纳入体系之中。张得志坦称,与企业招退工相比,这组数据客观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岗位重复发布和求职人员“海投”都是原因之一,因此不能简单看数字大小,而需要经过技术手段挤干“水分”再进行分析。
第三种,也是最为被各级人社部门倍受关注及严控的,就是大规模企业减员,目前上海当月退工比招工高出20个岗位的企业,均被纳入重点监控范围。
五级预警应对变化
据透露,上海目前的就业失业预警体系共分为五个等级,“绿灯”常亮就寓意着基本良好,而如果触发“红灯”,则将会启动相对的应急预案机制。包括来沪从业人员,也纳入了该体系的范畴中。现在,上海全市设立了50个来沪从业人员信息监测点,加强对信息的监测、统计和分析,及时研判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和疏导;定期开展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掌握各类企业、行业和岗位对来沪从业人员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服务。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可以套用的成熟体系,上海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特性来建立。”张得志指出,这个预警体系往往与许多指标所关联,包括企业用电量、居民存款指数等,其波动性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就业市场。
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要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图为沪上某招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