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粮食实行产销制,全国确定了几大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一些粮食主产区的自给率也在逐渐下降,甚至由产区变成销区,粮食供应不平衡也带来新问题。
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以“粮食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国家安全论坛上,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原吉林省省长洪虎表示,吉林作为粮食主产区,给主销区调运粮食,但是粮食款多年收不回来,这极大地影响了粮食产区的积极性。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利益不平衡的矛盾由来已久,业界很早就提出应建立粮食主产区的利益长久补偿机制。
“北粮南运”新格局/
历史上,由于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匹配,我国形成了“南粮北运”的格局。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等的影响,大量农田用于建厂建房,原本属于产粮大省的南方省份产粮功能退化,粮食自给率降低,逐渐形成了今天“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局面。正是这一局面的出现,我国制定了粮食产销制度。
1994年,国务院在综合考虑了各省资源差异和粮食生产传统等因素之后,依据粮食生产与消费量的多少,经《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六省市为粮食主销区。同时,国家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以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此后,在2001年进行的新一轮粮改中,浙江因粮食产量和库存大幅度下降,也被国务院纳入到了粮食主销区。此轮粮改重新划分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三大功能区的版图:除了山西、新疆等11个省区确定为产销平衡区,黑龙江、吉林等13个省区市被确定为粮食主产区外,我国还有7个粮食主产区。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缺口也在加大。目前,粮食主销区的数量维持在7个左右,2010年,全国7个粮食主销区从省外购进粮食5300万吨,比2006年增加了585万吨,年均递增4%。
以广东为例,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自给率不足40%,其中六成需要从湖南、江西等省份购进,年均缺口大于24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一缺粮大省。
公开资料显示,在粮食产销区体系建立之后,从1999年开始,全国粮食跨省流出量开始超过1000万吨,且每年都有大幅增长。2012年,全国粮食总流通量已经增加到近3000万吨。
从产区到销区的这一物流过程,传统的储备及运输系统正在经受多重考验,对粮食安全提出考验。洪虎说,现在把大量粮食存在主产区而不是主销区,“一旦发生粮食安全或者粮食风险问题,你得长途调运,从主产区把粮食调到主销区”。
粮食产销区利益不均/
我国粮食主产区政府在粮食储存方面也要耗费一定财力。
洪虎在演讲中透露,主产区的粮食损耗利息也是由其承担,“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像这样的责任应该转到粮食主销区,我觉得这是维护粮食安全责任的不公平。”
公开资料显示,洪虎于1998年起担任吉林省长,在吉林主政达6年之久。他回顾说:“我去之前,由于粮食的支持,一些受灾的省份从吉林调的粮食,等我离任的时候粮食款还没有还上。当时调粮的时候中央下令说一麻袋粮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那时候日夜组织突击往外运,但是运完了记的账没人付钱,你去要钱,还不给,就拖着。”
他认为这样不利于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当粮食供应充足时,产区则承担存粮的主要任务,甚至可能出现卖粮难的现象。洪虎介绍,目前粮食风险基金由中央财政包干,给固定的数量,库存粮食增加的时候完全要地方资金配套,粮食主产省份财政收入不像工业区那么多,“凡是粮食大县都是财政穷县,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他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
公开报道显示,吉林省2012年国家各项惠农补贴总额96.7亿元,而种粮成本增加了70亿元,大部分政策补贴被成本“吃掉”了。在吉林省某基层官员看来,粮食产区每年拿出很多资金补贴农业,工业发达省份实质上通过粮食把补贴拿走了,造成“穷县”补贴“富县”。
国家粮食局法规司副司长陈玉中认为,我国虽然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但没有硬性指标,没有考核机制,也没有落实责任。加上抓粮效益不高,甚至是赔本的买卖,“出力不讨好”让地方很无奈,不得不致力于“招商引资”,用在“钱袋子”上的精力超过了“米袋子”。
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在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在一个省内部,地方官员主要精力花在招商上也很常见。洪虎认为,“现在我们主产区能调出商品粮的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不采取差别化政策,不增加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从全国形势来看这对维护粮食安全是不利的”。
粮食产区和销区利益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引起决策部门的关注。业内外学者更是提出,建立粮食主产区的利益长久补偿机制,这样有利于调动粮农的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