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的官方微博上“织”出一条有温度的微博:按成都市政府规定,即日起将对该市低收入群体按每人43元发放11月份价格补贴。发放对象涵盖全市近20万人,补贴资金850多万元。
发放价格补贴是成都市价格调节基金支出的重要一项,“这项政策的目的之一,是要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而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负担可能最先体现在市民的‘菜篮子’上。”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价调处处长陈志寰介绍,从保障民生出发,尤其是稳定市民“菜篮子”,成都做的工作还不仅仅是发放几十元的价格补贴。
生产环节——
首份蔬菜保险为菜农注入“强心剂”
与去年比较,成都市2013年价格调节基金的支出明细中多了一笔“1500万元”的款项。“今年10月,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推出了蔬菜价格指数保险。”陈志寰介绍,成都是全国蔬菜主产区和“南菜北运”、“冬春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复种面积240多万亩,年产量530多万吨。由于蔬菜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大,在上市旺季容易出现烂市、菜农亏损的情况,而上市淡季蔬菜价格往往又大幅度上涨,对市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菜贱伤农’。”
根据已出台的政策,蔬菜价格指数保险资金由成都市级价调基金每年安排1500万元,一次性划入成都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专项资金专户。今年,成都计划参保面积13.3万亩,覆盖彭州、金堂等9个区(市)县。
就在这个月,第一笔保单赔付将有望发放到菜农手上。12月份,莴笋的“贱卖”,曾让新津菜农颜桂英心里好一阵子不是滋味;但让她感到无比庆幸的是,2个多月前,村上做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政策宣传时,自己做出了投保的选择。按照相关政策,她家的2亩多莴笋地可能会获得2000元左右的赔付。
销售环节——
惠民菜店铺开,为市民钱袋子“减负”
家住小关庙附近的成都市民罗敏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上午都要到楼下的益民菜市里转一转,“这里的菜要便宜些,卖相也不错。”这样的菜市目前在成都已有23家。
益民菜市是按照政府要求打造的本土化“菜篮子”民生工程,通过增加布点、推进菜市场标准化建设,以及在经营中引入直销模式等创新销售手段,达到让老百姓买菜方便、便宜的目的。
为什么益民菜市的价格要比周边传统市场低?“除减少了中间环节外,政府每年的政策性支持也是我们能‘降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任侯爱黎介绍。
2013年,益民菜市外,还出现了新的模式:惠民菜店。从8月至今,已经建立了20余家。今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对益民菜市的政策支持,从今年起到2015年,将过去每年投入价调基金征收总额的5%提高至10%,“支持力度加大了,我们的模式也更加灵活,除了打造规模较大的益民菜市外,还可以建立面积相对较小、布点相对灵活的惠民菜店,在更大范围内惠及百姓。”侯爱黎介绍,到明年年底将有70家惠民菜店营运,其蔬菜平均售价将比市价至少优惠15%以上,公司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成都中心城区80%的社区都有惠民菜店。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