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谱写现代"双城记"

2014年01月03日 14:18   来源:天津日报   

  岁末,雪后的津城气温已降至0℃以下,在西青区大寺镇津港公路旁,刚刚开业的龙居生活广场内依旧人头攒动。

  “真没想到能来这么多顾客,到天津投资这步棋真是走对了。”记者在商场内找到了正在忙碌的龙居生活广场董事长林致明,他告诉记者,公司之前一直在北京从事房地产,是一次京津间的招商活动,让他结识了天津市政府驻福州办事处主任冯兴华,通过对方细致真诚的推介和服务,最终决定将公司发展重点转移到天津。

  “我从福建老家出来经商20多年,天津目前的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相当好,我经常建议同乡和同业的朋友抓紧过来投资,再不来可就晚了。”林致明说,“这座商场不仅能服务大寺镇内的3万多百姓,还能辐射旁边西青开发区的20余万人,前景很好,下一步我准备继续在天津投资这种小型商业综合体。”

  几天后,记者见到了正陪企业负责人在津洽谈的冯兴华。“现在天津的吸引力太强了,我回来不到一周已经接待了十几家企业,有几个项目基本谈妥。”他边说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一条刚发过来的短信,“‘感谢您一直以来精心的工作,我们已与武清相关部门进行对接,争取商业地产项目早日落户建设。’这是福建泰禾集团负责人发来的,看来带他们去和武清区方面洽谈之后,项目又有了新进展。”

  在整个上午的采访中,冯兴华手机响个不停,他对记者说:“实在抱歉,都是客商们打来的,岁末年初,正是制定规划的时候,许多企业准备到天津投资或继续增资,表示春节前一定要来考察,看来2014年有得忙了。”说完,冯兴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新闻综述

  首都资源是一座宝库,借重和用好首都资源,对于进一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加快实现天津城市定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12年12月17日,市委十届二次全会通过《中共天津市委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积极借重首都资源”的要求。

  2013年3月,本市出台“借重首都资源促进天津发展”行动方案,从16个方面全方位对接首都。2013年3月23日,北京、天津两市政府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合作跨入了新的历史起点。

  敞开津门,海纳百川,深化改革,获取红利。

  首都资源距离近、价值高,是本市扩大开放的重点。一年来,市合作交流系统及相关部门借重首都资源工作顺利推进。

  2013年1至11月份,全市共引进首都企业在津投资项目823个,到位资金910.75亿元。

  开展借重首都资源活动719场,走访企业商会5785家,洽谈对接项目3845个,已签约项目1178个,协议额4322.84亿元;聘请招商顾问527人,提供借重首都资源信息146条。

  引进首都600余名院士、国内外专家、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来津开展合作。聘请21家北京异地商会作为“京津友好合作使者”,两地商会间结对签订了11项合作协议,达成一批合作项目。

  两市共同建立了京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经验交流制度和协商机制,开展增加天然气供应和加强外输电建设合作,达成10项旅游合作共识。

  京津合作示范区(未来科技城)、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滨工业园……承接首都资源的载体如雨后春笋般落地生根。

  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上去谋划,京津两市在经济、交通、文化、科技、环保和人才等诸多领域展开充分合作,取得初步成效。在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京津两市创新工作方法、研究市场需求、完善对接机制、深化务实合作,从现在到未来,不断谱写着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

  记者手记

  “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更是天津这样一个沿海国际港口城市加快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强大动力。”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环渤海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刘东涛认为,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强京津冀省市间高层互访和协商对话、推进区域间合作发展,尤其是在借重首都资源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市各层面的跨区域合作都呈现新的局面。我们相信,只要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京津两市及环渤海区域发展将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各方在合作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天津也将从中获益,从而加快美丽天津建设的步伐。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