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初步形成“1+5+N”制度体系

2014年01月23日 20:59   来源:成都晚报    陈艾

  制度建设的成果,是衡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

  在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委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及时性,及时将活动成果用制度进行固化,提出了“1+5+N”的制度框架——即出台1个全市贯彻群众路线的总体实施意见;针对“四风”具体表现,形成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形式主义、严格厉行节约和具有成都实践特色的规范资源权、财经权、人事权“三权”运行,以及维护群众权益等5方面制度;各地各单位结合“四风”问题征求意见和本单位工作实际,制定“N”个具体实施细则。

  截至目前,全市教育实践活动“1+5+N”制度体系基本建成,“三大核心公权力”运行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从源头上反对“四风”、转变作风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全市第一批活动单位累计新建制度1803个、修改完善制度2401个、废止制度528个,更好地用制度管住干部的行为,用机制规范权力的运行。

  密切联系群众

  总结推行“三视三问”工作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是我市在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顺应群众期盼、汇集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的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法。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和扩大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以来践行群众路线的成果,2013年7月,市委决定在全市全面推行“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

  为避免群众工作与中心工作“两张皮”,我市坚持把“三视三问”群众工作法贯穿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工程等重大事项决策与实施中,使群众与党委政府拧成“一股绳”。

  问需于民,真正把群众关注的热点、急需解决的难点,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2013年4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始建设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的四级政务微博体系。在以@成都服务为代表的各级政务微博上,网民只要“@”一下,就可以咨询办事、举报投诉、建言献策。

  问计于民,发挥群众智慧推动工作。在“北改”项目的曹家巷拆迁中,在基层政府的引导下,片区内2885户居民创造性地组织起“自治改造委员会”,并推举出13位代表“主事”,很多棘手问题迎刃而解。“怎么改?怎么建?都由我们自己来操办,大家相互信任,也就没意见了。”自治委主任何希模说。

  问效于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2013年12月下旬,全市为民办实事十大方面163个项目全部完成。完成的效果怎么样,年初“出题”的市民“考官”,再一次作为“主裁判”,在年末对“答卷”进行打分。“我们感受并享受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一项项民生项目就在自己的身边。”市民代表邓志红形象地将民生工程比喻为“暖心工程”“幸福工程”“创新工程”。

  “市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个村,每个市级部门联系一个村;每个市级部门联系一个街道,每个机关基层党组织联系一个社区;每个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一户支柱产业企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市级职能部门每个党员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一户成长型企业;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市级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或分管负责同志等进政务中心、进接访大厅、进直播间、上政务微博,面对面与群众沟通……”

  8月下旬,为进一步拓展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途径,市委在全面推进以“三进”“联村帮户三个一”等为载体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又出台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密切联系群众“五进”活动的通知》,从制度上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窗口,走基层、接地气,倾听民意、回应民声、排解民怨、解决民难。

  聚焦作风建设

  解决“四风”问题

  “我们县没有草原,为啥要参加草原防火工作会?”“开个会,来回折腾的时间可以干好多事了,可不可以采取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针对基层单位反映强烈的“文山会海”问题,市委出台《关于治理“文山会海”问题的规定》,严格实行会议文件限额管理、集中审批,全面推行“无会周”、“调研周”制度,并将每月的第二周定为“无会周”。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始终紧扣中央提出的22种“四风”表现、省委强调的9个重点问题,以及我市在征求意见中反映的24类突出问题,聚焦“四风”,坚持管用这个标准,突出实践性,强化审核把关,扎实开展制度的废、改、立,把经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办法总结上升为制度。

  8月5日,首个“无会周”的首日,一份涉及“北改”、新旧城区交通连接、小区停车位规划配置标准的调整、老旧院落如何提档升级等多项民生话题的“一周调研计划表”,早早地摆在成都市规划局负责人的案头。在这个“无会周”里,和市规划局一样,许多市级部门都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调研工作,推动落实;走近群众身边倾听诉求,听取意见。

  “市、区(市)县领导每年到基层调研指导不少于90天,市级部门领导干部要结合部门职能特点,经常性开展调研指导工作,领导干部每年至少撰写1篇有重要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下基层调研指导要轻车简从注重实际效果,不增加基层负担。”

  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会开少了,调研多了,更多的党员干部脚沾泥土,走进基层,和老百姓真心相处,了解他们的真实生存状态,困惑和需求,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

  针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办事效率低下,作风粗暴、吃拿卡要、与民争利等问题,我市扎实开展包含清退会员卡、治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等7个方面11项正风肃纪活动,严肃查处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上班时间打麻将、打游戏等顶风违纪行为。为切实落实中央纪委和省纪委的要求,日前,我市又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厉行节约、廉洁自律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改进作风、反对“四风”各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从细节小处着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针对问题反复出现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点位,充分运用正风肃纪工作成果,以制度的刚性约束,推动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经过数月努力,一批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得到解决,有效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

  突出维护群众权益

  健全维护群众权益长效机制

  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是检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

  围绕服务和改善民生,全市集中开展社保、教育、医疗、信访接访、政务服务、征地拆迁、涉农资金、城乡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维护群众权益九大专项行动。各牵头单位迅速把这项工作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推动,积极开展自查、检查,对突出问题进行清理、梳理,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对9个领域排查出的138个突出问题,实行领导包案、限时化解。

  与此同时,在集中解决一批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及时固化行之有效的做法,逐步积累形成维护群众权益、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机制。

  打造为民队伍

  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纷纷出台干部队伍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完善内部控制、强化违纪查处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机关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有效防范侵害群众权益的现象发生。

  优化服务流程

  各部门(单位)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为民服务程序,针对事前告之、事中快办、事后评价、全程监督等流程提出明确规范,使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

  细化服务标准

  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结合开展服务标兵评选等创先争优活动,积极从接待群众礼仪、优质服务标准、服务对象评价等方面完善制度,进一步改善了为民服务质量,提升了群众满意度。

  完善监督机制

  各部门(单位)从界定主体责任、强化第三方监督、坚持领导带头、推进多部门联动、开展集中整治、加大检查力度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挤压吃拿卡要现象的生存空间,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新建制度1803个、修改完善制度2401个、废止制度528个,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务实管用、协调配套的制度链。

  典型点击:北顺社区

  QQ交流+入户走访 健全制度 服务居民

  下班回家,打开QQ,马皖轶读到社区居民发来的消息,便和居民在网上交流起来。在要求QQ号和微博公示之后,担任社区书记的马皖轶便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来说,上班族下班回到家,社区工作人员也下班了,但他们的诉求可以通过网络告诉我们。”为保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基层开展中不走偏、不变味,像马皖轶所在的北顺社区一样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便是路径。

  “以前有领导到基层走访慰问,往往是逢年过节,形式上也比较单一,多为发放慰问金或慰问品,但现在就不一样了。”马皖轶所说的不一样,便是工作中“对口帮扶入户走访”方式的形成。无论是区委、区政府的领导、还是像她这样的基层社区书记都需要定期入户走访,了解居民需求。这样频繁、深入地“走基层”,也让领导们真实了解到居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用“找工作、心理温暖、物质发放”等多形式、针对性的帮扶代替单一的慰问金发放,让居民真正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温暖。为提升行政效能、细化服务,马皖轶所在社区经过调整,缩小职能范围,形成“5对2000”的工作模式,即5名社区工作人员服务2000户社区居民,这也要求包括她在内的每个工作人员必须成为“全能”:熟悉各项工作职能,互相补位,在回复居民诉求时不能出现“负责人不在,我不知道怎么办”的情况,以便更细致、更高效地服务居民。(记者 陈艾)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