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记者回到河北保定老家,与村干部、国企员工、公务员小聚聊天,明显感到中央整治奢侈浪费之风已在基层劲吹,带来了一股风清气正的新风尚。不过,在闲聊中,新出现的各种“对策”也引起了记者注意。
2月2日,一名国企员工与记者小聚,闲谈中说起最近媒体报道的全国各地国企拍卖超标用车的新闻。这名国企员工曾是单位车队的一名老司机。他说,他所在国企在地方上颇有“财大气粗”之势,公车私用总免不了。
这名老司机告诉记者,中央一系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措施出台后,上边抓得紧,现在这些基层领导们确实是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坐单位豪车、上大饭店了。不过这些基层领导们也慢慢摸索出了另外一套“对策”。
这名国企老司机透露,单位放着豪车不用,而是与市场上出现的汽车租赁公司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司机也多随车聘用,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因为车子是租来的,车牌就是普通民用牌照,到大饭店吃饭也不怕被查了。
利用市场手段来逃避监管的现象,在基层并不鲜见。有基层公务员说,年终没人敢明着送礼,而是改成“充话费”、“加油”等形式,这种手段隐蔽而不留痕迹,照样能在高压下生存。
记者认为,奢侈浪费花样层出不穷警示相关部门,针对奢侈浪费新招数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理,是必然之举,但不能总是处于被动的治标,还是要多在治本上下功夫。
记者呼吁,对于这些应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对策”,有关部门应引起重视,制定科学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将倡俭治奢纳入法治轨道,加强信息公开确保权力受到充分监督,把权力真正装进制度的笼子。见习记者 刘志月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