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高校围绕藏民族传统文化、青藏高原生态资源及区域产业的结构特征,并遵循适应性、示范性、创新性等原则,在共性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凝练专业特色,使得富有“西藏元素”的特色教育专业建设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道路。
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在我区的各个手机卖场,人们都能看到藏文手机的身影,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的价格满足了各个阶层群众的需求。
小小的藏文手机,仅仅只是我区教育特色专业服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有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教育专业和专业人才,才可能在发展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西藏大学科研处有关负责人说。
以国家、自治区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特别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紧紧围绕民族文化、高原区域两大特色学科群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成为各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以西藏大学为例,西藏大学充分发挥“211工程”和博士学位授权建设的牵引作用,凝练了四个学科建设方向:一是整合藏语言文学、历史、美术、音乐、建筑(藏式建筑)等学科,形成民族文化特色学科方向;二是整合生物技术(高原生物)、地理(高原地理)、环境科学(高原生态环境)、旅游管理、“三语”导游、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形成高原区域特色学科方向;三是整合藏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形成交叉学科方向;四是整合工学、管理学、医学、师范等学科,形成基础与应用学科方向。
示范: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3年10月22日发表的《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指出,现代藏医药已经走向全国和世界,服务越来越多的人。
“藏医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既能继承又能创新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西藏藏医学院负责人说。
据介绍,如果按传统的藏医人才培养模式看,藏医药和历算原本是一门学科下的一个完整专业。一名优秀的藏医,既要懂得藏药机理,更不能不学习天文历算。但现代专业教育的组织形式俨然是医药分科、历算分家,学制分明。有学者便认为,“这使得传统的优势保持与现代的特色彰显难以平衡”。
作为培养藏医药“顶梁柱”的西藏藏医学院,积极探索构建以藏医药为核心的藏医学、藏药学两个特色优势学科群,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建设特点,以及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办学格局。藏医人体学、藏医内科学、藏医外治学、藏医外伤学、藏药植物学、藏医药理学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藏医三大基因学、藏医保健学、藏医临床技能等学校级精品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在提炼教学内容上,学院积极组织力量编写适合西藏教学特点的教材,如《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四部医典·大详解》、《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等,教材建设成果为藏医药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
创新:满足兴起的特色需求
数不清的海拔6000米、7000米以上的山峰如同一块块磁铁,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登山、纵走队伍来到西藏,领略大自然的壮美。
“在我区,登山产业已悄然兴起,随之而来的就是急需大量高山服务人员,专业的登山学校必不可少。”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尼玛次仁说。
据了解,自办校以来,登山学校累积培养了大约200名优秀的高山服务人员。什么是高山服务?看看西藏登山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就可对高山服务有个大致理解——
语言课,学习汉语、英语、藏语;登山理论课和登山技能课,包括登山路线的选择、营地选择、攀登技术、雪地行走技术、冰川行走技术、修路技术和攀岩技术;户外运动课,包括识图、天气判断;救援课,包括自救和抢救;西藏文化历史课,包括西藏文化、历史、风俗、旅游景点。还有烹调课,包括中餐主食炒菜和西餐糕点甚至牛排、意大利面条等,当然还有体能训练课。学校的教学目标,是毕业生可以胜任高山探险活动中的联络官、高山向导,负责高山物资运输、营地建设、修路等的高山协作、营地管理、炊事员等各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消费者日益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去年西藏第六届高山职业技能知识培训中,首次将高山摄影重点纳入课程,旨在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更好地展现给世人,激活和挖掘边缘产业。(记者 冯骥 王莉)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