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德林村民合作社施工现场。 记者 黄旭东 摄
2月7日上午,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仁钦蔡村村委会会议室的办公桌上摆放着1米多长的“钱墙”,这些钱一共有288万元,都是用来分给村民们的红利。2月8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朗嘎村村委会拿出320万元的合作社盈利款,分发给了村民们……
在我区,仁钦蔡村和朗嘎村一样有合作经济模式的村庄还有很多,昨日记者来到了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岗德林村,探访该村的合作经济模式为村民们带来的变化。
蔬菜种植合作社
让村民收入翻十番
“这几年来,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经济收入翻了几番。”昨日下午,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岗德林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晋美在办公室内整理着村民入党材料,谈起这些年来村里的变化时,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在晋美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一排排保温大棚整齐地排列开来,不时有几辆货车进进出出。
“我们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是在2008年8月。”进入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办公楼后,合作社项目经理达珍介绍说,合作社的前身是堆龙德庆县蔬菜花卉农民营销协会。“2008年开始,我们在发展蔬菜种植生产的同时,将蔬菜产后增值纳入了日程,之后在区、市、县三级农牧、农发、科技和商务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合作社。”达珍说。
达珍是2007年到蔬菜花卉农民营销协会的,当时合作社还没成立,这些年来合作社的成立发展和变化她都是一步步见证过来的。
“合作社刚成立那会儿,一共才35栋温室大棚,现在已经有1260栋了,而且现在大部分都是保温大棚。”达珍翻开一份资料说。记者从该资料上看到,2008年合作社成立之初,村民的年平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而最新的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合作社的村民年平均收入已达到了1.3万元,年底的时候村民们还能分到红利。
“这些年我们学到了不少更科学的种植技术,肥料也比以前的效果好了,所以农民的收入翻了十番,我们也有不小的成就感。”说到这里时,达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农民运输合作社
八成队员买了私家车
“除了岗德林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外,我们村还有另外一个合作社——岗德林村农民运输合作社。”在离开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后,晋美拿出手机,在最近联系人目录中找到了运输合作社队长加律的电话。大约5分钟后,加律和副队长达瓦扎西开着一辆皮卡车来到了村委会院内。
“我是车队(农民运输合作社)队长加律。”加律下车后自我介绍着。豪爽的性格是加律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我是车队副队长达瓦扎西。”在加律自我介绍后,副队长也跟着做起了自我介绍。
“我们车队是2012年成立的,当时只有35辆车,现在已经有100多辆了。”加律说起由村民组成的运输合作社时,眉宇间透露着自信的神情。“很多村民看到我们车队的效益不错后,纷纷买车加入到我们车队中来。”加律说,村民想加入运输合作社,除了要有车辆是必要条件外,还需满足一点,那就是要保证运输过程中的交通安全。
“虽然车队成立不久,但车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很明显了。”达瓦扎西说,运输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大车车主的年收入约为3到5万元,小车车主的年收入只有1到2万元。“现在不同了,2013年我们统计过,大车车主的年平均收入在10万元左右,小车车主的年平均收入也达到了近8万元。”达瓦扎西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运输合作社的车辆类型除了货车外,还有10台装载机、6台挖掘机和3台压路机,“现在我们车队主要在拉萨市区、堆龙德庆县和经开区内的工地施工,我们准备拓展市场,将业务发展到全区各个地区。”达瓦扎西说。
“现在有八成车队队员买了私家车,他们现在每天都是在开车,上班开大车,下班开小车。”加律开着玩笑说。
相关新闻:讲述
“我是岗德林村5组的村民,从2005年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前,就一直在这里种菜。”昨日下午,身穿黄色羽绒服的卓玛央宗正在自己的蔬菜大棚内打理着即将成熟的西红柿。
卓玛央宗家里原本分有一块儿地,“在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前,我们菜农的收入很不稳定,有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菜,卖不了好价钱就可能会亏本,而且那时种植技术也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卓玛央宗说,那些年只是过年的那几天才能吃上肉,而现在每顿都能吃上了。
卓玛央宗一边为西红柿牵藤,一边说:“现在种植技术好了,而且还不用自负盈亏。”她说,如今她是在给合作社打工,每个月能拿2200元的工资,什么季节该种什么也都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由于有专业人员的分配,所以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蔬菜不会像以前那样送到市场上后供大于求,现在基本上都能卖上好价钱。
“收入稳定了不说,到年底的时候还会分到一定的红利,今年我就分到了近1000元。”卓玛央宗笑着说。(记者 黄旭东)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