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有效保护与恢复,吉林省哈泥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张霞摄
水波荡漾、草长莺飞、鸭舞鸟鸣,这是地处吉林省长白山麓龙岗山脉中段——哈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当地通过有效的保护与恢复,不仅使哈泥湿地水资源量日渐丰富,而且让这里的生态环境凸显优越,再现其生机盎然的景象。
“公司+农户”模式保护湿地
哈泥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沼泽为主的高山湿地,是吉林省通化市60万人民的饮用水水源地。
光华镇党委书记白志明说,为破解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难题,光华镇于2011年提出“产业兴镇、项目活镇”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有机食品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真正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为此,光华镇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以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蓝莓基地为依托,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来扩大蓝莓种植面积。一位企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在全力构建有机食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我们更充分认识到只有保护好环境,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才有生存发展的根基,所以保护哈尼湿地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且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董事长殷秀岩介绍说,这种合作方式是公司从农民手中将土地转租过来统一管理,农民变成产业化工人。公司向农户承诺:“挣了算农户的,赔了算公司的”。双方合作方式为股份合作,合作社成员用土地入股,然后承包管护入股土地,其余(技术、信息、培训、收储、加工、冷链、物流、市场、品牌建设等)全部由公司负责。
公司有效的整合了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农户增收显著,合作愿望强烈。
据了解,种植1000亩蓝莓等于在水源保护区增加了1000亩生态林。种植蓝莓需要大量的生物有机肥做改土材料,能有效遏制土壤退化,从而保护了黑土地,哈泥湿地的生态环境也将明显改善。
湿地保护不忘农民增收
光华村村民朱崇坤满脸幸福地对记者说:“过去家里种地收入低,我只好外出务工,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自从有了这蓝莓企业,我就回来了,不用离开老婆孩子和父母,一年收入还比我在外面挣得多,现在的生活真不错。”
殷秀岩说,目前,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通化县光华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在合作发展1000亩蓝莓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入社成员增加200户,从业人员达400人以上,户均5亩蓝莓,保底增收15250元,较种植传统农作物增收3.8倍,农民增收将更加显著。
无独有偶。吉林东辽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企业投资管理的公园,近年来,他们探索走出了一条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和谐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建园初期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将水库上游的耕地通过生态补偿的办法,退出生产经营活动,并从河北白洋淀引种芦苇,恢复湿地面积40公顷,河道清淤综合治理500延长米,湿地水质已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湿地公园还以每亩1100元的价格租赁周边农民4100亩水稻田的使用权,用于有机稻种植,开发了湿地农业观光、蟹田米、龙虾米等生态产品,年产值达1500万元。同时在公园湿地湖区开展了绿色渔业养殖,现已批准为省级健康水产品养殖场。
这些项目共安置农民就业150人,年增加农民收入450万元,再加上流转土地增加的收入,仅湿地保护建设一项,就增加农民收入1065万元。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累计投资3300万元,在湿地保护与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梁冬梅指出,保护好湿地生态,也是改善民生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吉林省在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方面,通过“河湖连通”等重点湿地工程,有效发挥调蓄洪水的作用,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使全省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的趋势得到缓解。
湿地治理模式
模式一
政府全权管理模式
案例:南河国家湿地公园
四川省广元市南河国家湿地公园自2009年12月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来,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湿地公园湿地的保护和恢复。2013年 10月,由“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正式转为“国家湿地公园”,这也是四川省建成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
目前,湿地公园内生态质量和系统功能明显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更趋完善,野生动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多样性特征进一步显现,水环境和水域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高。
模式二
三方合作治理模式
案例:合阳洽川湿地
地处陕西渭北旱塬东部、黄河岸边的合阳洽川湿地是我国湿地生态种类齐全、保存完整、面积最大、最原始的河流型湿地,总面积约165平方公里。为守护好这片湿地,合阳县开创了湿地工作新局面,在实施政府负责、企业治理、全民参与三方联合治理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共治共赢。
政府建立“121”管理模式:
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合阳县建立了“121”管理模式,即一个合阳县黄河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下设两个湿地保护站;组建1支湿地保护管理稽查大队,并赋予其行政执法权。
企业实施“123”治理模式:
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合阳县在湿地开发利用的所属企业中实施了“123”治理模式,即一退(退耕)、二限(限制莲池、鱼塘)、三还(还芦、还水、还湿地)工作,尽快恢复湿地原貌。2011年以来,已清理恢复湿地面积1.3万亩,湿地鸟类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
全民参与“151”护理模式:
在全民参与湿地保护进程中,合阳县在全民保护湿地中推行了“151”护理模式,即,打造一片万亩中华柽柳生态园,计划利用5年时间,使1万多人受益。
模式三
企业承包管理模式
案例:深圳华侨城
华侨城集团于2007年从广东省深圳市政府手中接管华侨城湿地,也由此成为首个受托管理城市生态湿地的企业,社会上的非政府组织及公众也可通过基金、捐赠等方式参与其中。
华侨城湿地修复完成后,湿地湖心水质由劣Ⅲ类海水变为Ⅲ类海水标准,植物种类由162种增加到180种,鱼类及沙蚕、螺等底栖生物种类数量增加了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