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团7位代表围绕当下热点 热议24字核心价值观

2014年03月05日 15:35   来源:大河报   

  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人会在其中感受到不同的精神与力量,有人觉得他看到的是行为规范的准则,有人认为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与气质,也有人觉得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这24个字,参加全国两会的河南团代表又是怎么理解的?他们“你说我说他说”,用简短的文字,为您揭示他们所理解的24个字的内涵。

郑永扣

  有知识不一定幸福,有直抵人心的素养才是真幸福

  “高校是孩子们踏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重大任务。”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大学党委书记郑永扣手拿一份《发挥高校优势,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建议接受记者采访。“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上,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找24个字的内核,再给学生找出生动的时代意义,这一点,有着文化资源的河南高校有优势。人文素养不应该是一个学科的学业,而应该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心灵课程。有知识不一定幸福,有直抵人心的素养才是真幸福。”

  “现在有网友感谢舍友不杀之恩,而我们那个时代,舍友是穿同一条裤子的兄弟。”郑永扣表示,“诚信、友善”不是要求,而是作为人的底线。“包括扶不扶的事情,人家好心好意帮扶你,你恩将仇报,反咬一口,这就是跨越了做人最起码的底线,整个国民要接受教育的一个基本伦理。不是到处都有摄像头,底线和良知就是我们心中的摄像头。”

关爱和

  我们要做的是在富起来的前提下,体现国家文明的导向

  有人说90后、00后自私,也有人认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某些极端现象是在愤怒情绪下没有道德底线的表现,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认为,这就是长期缺乏核心价值观教育、养成的结果。谁来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今社会,钱似乎主导了很多人的价值观,我们要做的是在富起来的前提下,体现国家文明的导向,这是一项功课。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体现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努力方向,但如何保障?那就是建立公正、法制的社会。对一所高校来说,培养人才,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着手,培养他们为中华民族复兴努力奋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万隆

  要对商品负责,要讲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用,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满意

陈泽民

  把精力放在说话算话、提高质量上比什么都管用

  “最关键的历史转折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精神上的及时雨。”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坦言,自己感触最深的是诚信和敬业。

  “老陈是郑州市第一个无担保、抵押,全凭个人诚信就贷款的人。”陈泽民表示,当时房子是租的、设备没发票,不符合贷款规定,但是办理贷款的银行人员一看到提着现金来排队下单的人就放心了。“我做生意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把精力放在钱上,你把精力放在说话算话、提高质量上,比什么都管用。”陈泽民说,“咱豫商就是这个特点,踏实勤勉,不搞那么多花花道道的事儿。”

  “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企之本。”全国人大代表、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隆告诉记者,他认为诚信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具有内生外化的效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诚信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以企业为例,要对商品负责,要讲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用,要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满意。万隆认为,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虽然名满天下,诚信也是他对子女的要求,他教育子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