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上海超市卖场将完善电子追溯制度。 图/东方IC (图1)
“好好一袋食品,为什么要拆零销售?说是方便老百姓,到底是方便了谁?”“超市里一大锅炒饭,从上午卖到下午,老总们你们自己吃不吃?现场制售的食品安全风险很大,但为何超市里这种食品越做越多?有什么利益在驱动么?”昨天,市食药监局召开“大型超市批发市场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台下坐着近百名上海各大超市卖场的老总、质控负责人、区域经理等,市食安办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阎祖强抛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
这是上海新食药监局组建成立后第一次召开食品流通环节工作会议,选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前一天开会,似乎为会议奠定了基调:直面老百姓最关心的食品问题。而经过半年多的明察暗访,超市里的“可疑食品”引起市食药监局的高度关注。
腐坏咸肉摇身变“名牌产品”
有多少人知道“咸肉的秘密”?恐怕昨天之后,这部由市食安办与上海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新闻片会让每一个上海超市、批发市场的负责人牢记。这是昨天会议的第一项议程。
火腿长蛆泛白,直接刮掉。一块来历不明的腌腊肉制品切成小块,去掉腐坏部分,再重新包装,摇身变成“名牌产品”,摆上了上海一些知名超市的货架……去年夏天起,市食安办与记者经历5个多月的明察暗访,拍下问题食品流入部分超市的画面。其中,有10余种产品条形码与包装上的生产厂家信息不一致,涉嫌假冒伪劣。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顾振华告诉记者,这一案件暴露出食品监管在流通环节的种种问题,包括不少超市将柜台出租,没有严格履行管理义务。此外,超市货品数量很多,不法商贩将问题产品“混进超市”。对此漏洞,上海今后将采取“一品一码”,杜绝鱼目混珠。
“这个案件暴露出更大的问题是,对食品供应主渠道监管存在的漏洞。”顾振华告诉记者,超市卖场已成为上海消费者购买食品的主渠道,主要是缘于对其食品安全的信任,但如今却存在着假冒伪劣产品借超市“洗白”的现象。
局长暗访超市种种“潜规则”
目前,上海有13万个食品流通企业,包括超市、商店、批发市场,连锁化程度较高。统计显示,上海现有连锁超市20多家。
这些超市是否“过硬”?素来喜欢“暗访”的阎祖强,有很多“丑话”要说。
“我去过一家知名超市索证索票,结果负责人拿出一个马夹袋的发票——自己找。这要找到什么时候?这样的追溯形同虚设。”
现制现售食品无限扩大,有炒饭、馒头、蛋糕、三文鱼切片……食品安全风险很大,但为什么超市都在做?因为现制现售柜台的租金比一般柜台的租金高。”
“我还看到一家著名超市,用很小的字写着生产日期,明显是在逃避保质期,欺骗消费者。另外,不少超市对超过保质期食品的销毁记录就写在一本破烂笔记本上,到底有没有销毁?”
“超市里出现了许多零售散装食品,好好的一包麻花,为啥要拆散卖?”
“另外还有个潜规则,超市普遍温度控制不达标,冰柜说是4℃以下,结果一测是10℃。为何不给冰柜加盖子?超市说是方便老百姓拿取,这样的保鲜形同虚设。”
作为上海食品监管领域的负责人之一,阎祖强直言,今年将重点就这些问题严查超市。以索证索票为例,今年开始,一旦超市说不清楚食品具体来源,就属于违法,将予严惩重处。
“笑脸”“哭脸”将挂进超市
昨天,市食药监局公布,加强现场制售食品和散装食品管理、加强对冷冻冷藏食品的储存、销售环境和温度的检查等,已列入今年对大型超市的10项重点工作。考虑到近年来现制现售的方式、品种等呈现多样化趋势,全新的《即食食品现制现售卫生规范》地方标准即将于今年10月出台,一切将有法可依。
与此同时,超市卖场自今年起,要在落实自检制度的基础上,主动参加食品安全强制责任险、完善电子追溯制度、建立过期食品销毁处置情况公示制度、实行食品安全授权人制度、执行供应商实地检查制度,即实地查验主要食品供应商,了解经营资质、生产环境、原料采购情况,对生产条件不符合法律要求的供应商,及时终止供货资格,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对租赁柜台、联营联销等经营户参照执行,从严管理。
为了让老百姓也能“明白消费、放心消费”,让监督检查结果对超市形成震慑,市食安办考虑将在餐饮行业推行多时的监督公示制度引入超市,即将监督抽检结果以“笑脸”、“平脸”、“哭脸”的形式悬挂在超市醒目位置。今后,上海市民不仅可以“看脸吃饭”,还可以“看脸选超市”。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