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发区:从工业"孤岛"走向产城融合

2014年03月27日 10:00   来源:安徽日报   

  今年前两个月,全省175个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821.1亿元,同比增长15.1%,增幅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58.8%,开发区已成为支撑工业强省的重要增长极。

  3家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开发区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2011年9月,联想和仁宝两家世界500强联手在合肥经开区建设联想(合肥)产业基地。2012年,联宝电子快速投产,带来16家配套企业在该区落户,随之而来的还有几千名产业工人。有了“领头羊”的电子信息产业,随即被全面激活,形成集聚效应,提升了整个开发区的产业水平和综合效益,而加速升级的产业则推动城市承载力和要素吸引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省开发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去年全省开发区实现经营收入2.93万亿元,同比增长21.1%。 17个国家级开发区平均经营销售收入达到747亿元,分别是省级开发区和筹建省级开发区的4.4倍和15.1倍。同时,园区的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合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合肥高新区3家园区经营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

  “开发区正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小而全’向集群化、特色化转变,产业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专业化园区不断涌现。 ”省发改委地区处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全省开发区前三位主导产业经营收入15819.8亿元,占全省开发区全部经营收入的比重达到54%。合肥市83家规模以上家电企业中有80家落户开发区,全市家电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8.7%来自开发区。部分开发区,特别是县域省级开发区将目光专注于某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打造开发区“升级版”。

  融资政策和环境制约趋紧,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难度加大

  一个园区是否可以成功,取决于盈利模式、经营模式和运作模式,是否能抓住整个大经济的脉搏。 “去年以来,全省开发区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但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开发区面临2008年以来最为严峻的下行压力,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难度进一步加大,融资政策和制约环境进一步趋紧。 ”省发改委地区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统计,去年全年我省开发区经营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实际引进省外境内资金等指标的增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下,部分市县迫于做大总量的考核压力,现有的开发区没有形成特色和规模,又仍热衷于“铺摊子”,导致城市功能分区较乱,产业布局分散,产业层次较低,同构现象严重。

  “全省16个地级市中心城区的开发区总数为63个,平均每个地级市城区拥有4个开发区,有28个县(市)拥有2个开发区,开发区的整体规模偏小,规模效应不明显。 ”省发改委地区处调研人员表示,开发区商贸、物流、教育、医疗卫生、休闲等设施的布点数量不足,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建设品质不高,难以满足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的生活需求。

  要素“瓶颈”制约愈加明显。据介绍,土地方面,大部分开发区土地指标紧张与土地粗放使用现象并存。融资方面,中小企业及新建项目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基础设施投资仍依靠财政投入。人才方面,引进人才、技术工人的难度有增无减,存在“用工荒”。

  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打造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没有大服务,引不来大客商,对大项目要舍得给政策,舍得大投入。”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引进牵动性大项目,从2011年4月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后,其近几年的发展速度相当于过去15年。

  “开发区转型升级,需要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创新发展、产城一体发展之路。”省发改委地区处有关专家表示。一方面要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支持园区整合升级。对地理相近、产业联系紧密的开发区进行整合,弱化开发区之间的过度竞争,避免产业同质现象,提升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引导开发区按照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型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园区。

  当前,一些开发区成为工业“孤岛”,只见工厂不见城镇,公共服务跟不上,导致出现上下班的“潮汐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引进和产业发展。 “这就要在完善配套上下功夫。 ”省统计局有关专家分析认为,一方面可以拓展城市服务功能,引进、建设一批商业、金融、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设施,同时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电力、水利、标准化厂房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并为拆迁安置、人才引进提供安居乐业的基础保障。

  “按照产城一体的理念,积极打造若干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产业新城。”省发改委地区处有关负责人说,发展模式的创新能增强开发区的发展优势,可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开发区、战略投资者等主体合作共建开发区,借梯登高,借力发展;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政区合一、派出机构”等管理新模式,构建精简高效、亲商务实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开发区软实力。(郑莉)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