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明确未来定位 招商引资变招商选资

2014年03月28日 15:58   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在保定的这一周

  “大保定V5(威武)”。人民日报官微昨日在转发“保定谋建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功能疏解服务区”的消息时,如此形容。

  据新华社报道,河北26日出台的《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具体到保定,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

  两会之后,“京津冀一体化”便成为热词,外界关于保定的传闻,更是将区域热度推向高潮。

  为什么是保定?何为“畿辅节点”?如何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早报记者一周前走进了这座千年古城。

  北京往南140公里,天津向西145公里,石家庄朝北125公里,三条轨迹汇聚在一起,交点便是保定。

  在中国城市权力版图的沿革中,保定有过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洪武时,它是保定府署的驻地;清雍正时起,它是直隶总督府的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它又一度是河北的省会。

  权力来自拱卫京畿的使命和荣光。来自国家政治中心的关注,让这个城市曾经光彩熠熠。

  直到1968年,河北省省会迁至石家庄,保定在动荡中告别了显赫,消失在中国的政治视野中,成为一个只有过去的“落魄贵族”。

  2014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保三角核心区的定位出炉,毗邻首都的保定乘着春风,重新站到了机遇面前。

  中南海的再度关注,也让整个中国重新发现了保定。一夜之间,关于保定的期望、策划和想象,改变了官员们的言论,改变了商人的行程,改变了保定人的心态。

  “大保定”的节奏

  古城保定正在沸腾。

  从高铁站打车进市区,“的哥”田师傅听说记者从上海来,回头打量了一眼,不紧不慢地说,“是为‘京津冀一体化’的事儿吧?”

  3月19日,有媒体报道称,京津冀三地已经达成共识,初步确定将河北省保定市作为“政治副中心”的首选地。当天下午,保定市政府否认了这一消息,但这不妨碍老百姓把保定的未来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

  “无风不起浪,还是有点眉目……”田师傅今年50多岁,开了13年出租车,他兴致勃勃展望了京津冀一体化可能带来的好处:房价要涨,家里那套30年前的老房子要升值;出租车5块钱起步,十几年没调过价了,将来肯定要涨价;还有就是身份——北京人的福利待遇,说不准保定人也能慢慢享受到。

  出租车向市区前进,一路上,灰色的建筑,规矩的马路,微尘在阳光下弥漫,这种感觉和一般的北方小城没什么两样。

  只有当河北大学、河北小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一连串学校挨个从眼前掠过,记者才有种恍惚——这么多挂着“河北”的单位,似乎这儿才是省会。

  “都要成‘副中心’了,还说什么省会……”听到我的感慨,在加油站上班的何峰不以为然。

  何峰23岁,发梢染了一点黄色,讲话有一种年轻小伙身上常见的豪气。

  他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的微信朋友圈——之前那条“副中心”的传闻下面跟了十来条支持的留言,最新一条很振奋,“这才是大保定的节奏”。

  春风吹过首都“南大门”

  保定确实挺“大”。

  它位于河北省最中央的位置,下辖4个区、18个县、3个县级市,是国内辖县最多的地级市。

  保定的总面积超过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35个北京,总人口达到1100万。其中主城区人口240万,面积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的丰台区。

  2009年,保定决定对周边的徐水、清苑、满城、安新4县按区管理,并提出“一城三星一淀”的发展总体构想:“一城”指保定中心城区,“三星”即徐水、清苑和满城三个卫星城区,“一淀”为白洋淀区域——这是另一个“大保定”概念。

  省会是保定曾经拥有过的“身份”。1949年7月,中共中央恢复河北省建制,河北省政府在保定成立。

  1958年4月,在一片“大跃进”的浪潮席卷下,河北省省会迁到了工业基础雄厚、更能带动全省工农业建设的天津。

  1966年1月,国际局势急剧恶化。考虑到天津地处沿海,打起仗来有可能成为主战场 , 河北省委又决定将省会迁回保定。

  两年后,保定成为河北乃至全国的“文革”重灾区。北京军区向中央提请将河北省会迁往“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的石家庄并获批准。

  正是这几番周折,让保定人对石家庄有种“不屑”。

  有人说,省会是保定人不要了的——“文革”期间,保定武斗严重,当时的省委领导不得不远走;也有人不情愿地承认,最近几年石家庄发展特别快,之后还会跟一句,“再怎么样,那也是庄里人”。

  这种复杂情绪如今有了新的出口:今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这也意味着,多年前被提出的“环首都经济圈”概念进入全面提速、更具实质的阶段。作为“首都南大门”的保定,也在春风的轻拂下跃跃欲试。

  保定和北京的距离

  这是一个周六,民生房产中介的郑秋一大早就赶到了店里。一位北京客户跟她约好,打算在保定买一套二手房。

  “她就是保定出去的,几个月前就说要买房,最近几天特别急。”郑秋做了六年中介,这是她入行以来最繁忙的一段日子,每天要接五六十个电话,不少都是在北京打拼的保定人。

  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北京是保定人考大学、闯世界的首选站。特别是2012年12月高铁开通,两座城市有了新的纽带。

  从北京西站出发,花63.5元买张高铁票,最快40分钟就能到达保定东站。

  保定东站是新建的车站,2012年12月正式启用。明亮的大厅,光滑的地面,检票口只有一个,候车的人零零散散。

  “周末或节假日的人多,时间合适一点的车票,还得提前买才行。”站台工作人员小曹穿着蓝色制服,看起来很精神。他的面前,每天有90多趟往返北京的动车或高铁,停下又启动。

  和国内许多谋划发展“高铁经济”的城市一样,东站建在距离市区13公里的清苑县,往返市区只有两班公交车。

  走出车站,你会立刻被“黑车司机”包围。“美女去哪儿啊?”他们去一趟市区要价50元或70元,是正规出租车打表价格的2-3倍。

  按照客户要求,郑秋准备了三套房源,地点都在五四中路附近——这是保定相对繁华的地段,此前二手房均价5500元/平方米左右。

  “现在房价都在涨,你在北京拿首付的钱,在咱这儿就能买整套。”三天后,郑秋拿下了这笔单,75平方米,5楼,47万元,这是她最近一周卖出的第三套房子。

  可郑秋不算很兴奋,她心里琢磨,这会不会是市场炒作的泡沫?就算真有政策下来,还得看北京的单位愿不愿意来……

  “得看人家愿不愿意来”

  北京的单位愿不愿意来?来了如何”承接“?和郑秋有着类似想法的人很多。

  他们希望家乡发展,但又带着迟疑或不自信。“副中心?我搅(觉)着不太靠谱!”“人家凭什么来呀,空气、资源都不行。”“房价凑(就)是跟着瞎折腾……”

  作为北方方言的一种,保定话很容易听懂。它混杂了北京味儿、唐山味儿,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

  2005年,相声演员冯巩在电影《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中饰演了一个“老好人”刘好,影片中,保定话贯穿其中。朴实、安逸,又带一点喜感——语言总是和它的城市气质有着某种契合。

  影片外,大多数保定人也是“老好人”的感觉。他们不争不抢,似乎对未来没有太大野心。

  “保定人太懒了,缺少一股干劲儿,你看前面这条路,两年才给修好。”梁先生在保定生活了二十多年,大学毕业后才离开。如今他在北京成家立业,说起故乡,他有点“恨铁不成钢”。

  留下来的人却很珍惜它的好。32岁的蒋先生在保定一家苹果专卖店担任技术人员,他走过许多城市,觉得哪儿都不如保定。在这里,他月薪5000元上下,有房有车没贷款,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其实,安逸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用“好”或“坏”评价的词语。

  如果不是“副中心”的传闻,最近5年,保定的房价可能将继续维持在每平方米五六千元。普通市民月收入两三千,如果能进长城、天威、英利这样的大企业,月薪5000元也很正常。有房有车的梦想,普通老百姓踮踮脚,似乎也能够着。

  楼市、股市“炒朦胧”

  可是眼下,这种“安逸”正被打破。

  “副中心”的消息曝出来第二天,位于保定北二环路的楼盘“源盛嘉禾”卖出了60套房子,第三天的销量是80套,再往后的几天,日均过百套不在话下。

  售楼中心门口,大红色条幅“笑迎京津客,嘉禾热卖中”很是夺目。一辆辆挂着北京或河北牌照的轿车进进出出,大厅里的热闹程度,让人有种打折搞促销的错觉。

  “一天卖好几套,我已经没有成就感了。”一位售楼姑娘趁着间歇向“小伙伴”吐槽。

  上午她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客户第一次来看,20分钟后直接下单。对面另一个楼盘“公园时代”,据说有4个北京人买下了一幢楼。

  涨价,是保定楼盘近几天最一致的步伐。

  英利旗下的源盛嘉禾一周内至少调过三次价,第一次每平方米涨10元,之后两次每平方米分别涨了100元。该楼盘的现房目前单价在6500元上下。

  当地另外几个人气楼盘单价也有不同幅度上涨。城北的“蓝色丽景湾”每平方米上调200元,小高层均价6700元/平方米,城东的“秀兰森活里”新一期开盘均价5840元/平方米,这比之前涨了500元/平方米。

  “现在市场是有些失去理性。”源盛地产项目负责人陈先生把这个阶段称为“炒朦胧”——政策没落地,谁也不敢断言现在入手是不是合适,可如果保定在“京津冀一体化”中占据了核心位置,房价再上浮两三千都不成问题。

  一片“朦胧”中,保定的本地股也全线飘红。“河北板块”、“保定板块”、“保定概念股”之类的词汇频繁出现在证券报道中。恒天天鹅、巨力索具、风帆股份、宝硕股份连续涨停。

  “幸福来得太突然。”出租车上,“的哥”李师傅不愿透露这几天赚了多少,语气中有种喜滋滋的得意。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

  各种躁动中,嗅觉敏锐的投资商开始行动。

  3月21日上午,上海国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马先生风尘仆仆出现在保定市商务局。他此行的目的,是探一探当地的投资环境和实体项目。

  “你先看看资料,我们现在是招商选资,不是招商引资。”保定市商务局招商处的甄处长没有马先生想象得热情。“选”和“引”一字之差,足以听出讲话人的底气。

  根据保定市发改委公开资料,2013年,全市共安排市以上重点项目152项,总投资340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95亿元。全年完成投资68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8%。2014年,全市计划安排市以上重点项目200项左右,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

  这一天,马先生跑了商务局、规划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4家单位。他的投资方向是生物科技、互联网电子商务和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具体政策尚未明朗,他几乎一无所获。

  保定不是没有自己的想法。2月9日,保定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式上,市委书记聂瑞平在讲话中提到一个叫做“5+2+5”产业发展路线图。

  这其中包括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及能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建材、航空航天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体育和节能环保十二个项目。

  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甄处长最发愁的是土地指标少,引来了投资商,却没有项目用地。

  保定周边虽然有22个县市,但每个地方都早有相应的工业园区或开发区。对接北京后,新一轮投资热也将开启,用地安置将是考验甄处长的一道难题。

  “大连万达的项目老早就说要进来了,计划200-300亩,到现在还在选址。”甄处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说话也很匆忙。

  零售业的突进和转机

  就算万达的项目有待时日,保定现有的商业规模也足以令人惊讶。

  在这块面积3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土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商场。裕华西路是传统商业街区,有保定百货商城、钟楼街等老牌商场,深受周边县市人的认可。

  从裕华西路步行十五分钟,永华南路附近集中着几十家服装小店和一个专卖潮流服饰的四通商城,年轻人很喜欢在这一带“淘宝”。

  朝阳北大街上,一幢幢摩天大楼笔直矗立。这里有保定最好的酒店、餐馆以及购物中心。只有站在这里,你才能看得到这座城市最光鲜亮丽的一面。

  26岁的姗姗就在其中一幢写字楼上班。她在企业担任会计,月收入4000元,是星巴克、无印良品和H&M的忠实粉丝。

  和姗姗聊起保定的未来,她的第一反应是,“哦,那到时候星巴克人会不会很多啊?”

  保定有3家星巴克,第一家开在高档百货“北国先天下”的一楼,2012年12月开张。

  这一年,星巴克中国入驻了国内6个新市场,分别是保定、南昌、南宁、泉州、淮安及三亚,门店超过700家。

  工作日的下午,星巴克的人寥寥无几,有正在敲打电脑键盘的小白领、拿着鲜花等待恋人的年轻男人以及戴着耳机发呆的女文青。

  星巴克的隔壁就是“北国先天下”——这是当地最高档的购物场所,一楼设有阿玛尼、喜来登、劳力士、纪梵希等国际品牌专柜。周一晚上,空空荡荡的大厅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些昂贵的商品会有多大市场?

  “保定的消费能力还是有限,远远不如周边的石家庄、张家口或唐山。”当地一位零售业高管透露,保定的劳力士手表一年能卖百块左右,阿玛尼的年业绩大约500万元,这样的业绩,还不足以“养活”一个专柜。因此,他也很期待保定的“政治地位”提升,给新兴零售业带来转机。

  “分蛋糕”的博弈和等待

  虽然就住在这些高档场所附近,李文才一次都没去过。

  那是跟他完全不同的世界,况且他还有更重要的事——四处告状,争取失地补偿。

  李文才家住沈庄——保定市区一个城中村。它的西侧是当地最好的酒店之一电谷锦江,北侧是富人区,植物园、高尔夫俱乐部以及源盛嘉禾、公园时代等几个楼盘都在附近。

  走进沈庄,却是另一幅场景。四五米宽的马路两边是一家家简易门面房,污水、垃圾遍地都是。这里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最多时有五六千,几乎是本村人的两倍多。

  和国内很多城市一样,狂飙突进的城镇化建设给农村带来了机会,但也引发了诸多利益博弈。

  李文才已经没地可种了,村里的400多亩地卖给了开发商,补偿方案迟迟没明确。这几天的新闻,他只关注了平度事件,听到“京津冀一体化”这个词,他一脸茫然,然后又若有所思地问,“那我们的地是不是更值钱了?”

  其实,与记者见面的几个小时前,李文才心心念念想见的市领导就出现在他家附近。

  3月25日上午9点,在距离沈庄不到1000米的市接待中心,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召集各部门、各高校的主要领导人,召开了以“京津冀一体化”为主题的内部座谈会。

  “在功能定位上,保定有条件成为首都经济核心区,承担首都部分行政管理以及科研、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疏解。”座谈会上,保定市发改委副主任杨军在工作汇报中提到了成为“核心区”的美好愿景。

  这是保定非常难得的一次表态。

  记者此前连续多天接触,当地官员对这件事的公开表达很暧昧,他们最常说的话是“服务北京”和“服务首都”。一位官员私下解释,“这就像分蛋糕,廊坊、张家口都在争,我们现在也不好说什么。”

  谋划“京津保三角核心”

  3月27日凌晨,新华网出现了一条新闻:河北省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功能定位。文中提到,按照拟定的《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河北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

  其中,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此前提到的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也在规划中得以明确。

  这一天保定是个阴天,雾霾正浓,PM2.5高达302,但它已无法掩盖这座城市的光芒:

  刚刚返回上海的投资客马先生对着电脑,犹豫要不要再跑一趟保定。

  地产开发商陈先生揣摩新一轮涨价的同时,也在担心另一个问题,房价涨了,地价也要涨。之前平均350万元/亩的价格,至少要涨到450万-500万元。

  主城区从每晚价格200元左右的快捷酒店,到价格超过600元的星级酒店,很多家入住率超过了70%。

  裕华路上,最令保定人骄傲的“直隶总督署”此时很平静。

  这座有着300年历史的清代军政衙署建筑,历经雍正、乾隆、嘉庆八个皇帝,走出过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多位清朝重臣。权力最大时,它的管辖区域达7州104个县,行政区划覆盖河北、北京、天津和山东、山西、河南、辽宁、内蒙古的一部分。

  “直隶总督权重位显,集军事、行政、盐务、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年轻的导游小姐举着扩音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游客们点点头,微笑、拍照,思绪在过往和当下之间不停穿梭。

  在中国,历史从没停止过影响现实,某种程度上,这就是保定人对今天的中国城市权力榜的期许和向往。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