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规定小作坊不得在幼儿园中小学周边卖盒饭

2014年04月04日 17:13   来源:羊城晚报   

  盒饭不再是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禁做、禁卖的产品;但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两百米内,拟划定为食品摊贩禁止经营活动区域。3日省人大常委会网站登出《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幼儿园中小学周边禁摆食摊

  根据广东省食安办提供的数据,广东小作坊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食品摊贩30多万家,从业人员多达60多万人。也就是说,草案将涉及这80多万人的就业生计。为此,省法制办在草案出台前,组织了立法专家论证会。在论证期间,专家提出,盒饭不应列入禁止生产经营名单,因为要充分考虑外来务工群体对低廉伙食的需求。

  记者在昨天公开征求意见的草案中发现,盒饭已被“放行”了。

  草案拟规定,食品摊贩不得经营凉菜、生食海产品、散装酒;以及不经复热处理的改刀熟食、现制乳制品、冷加工食品(“改刀熟食”,是指烧卤熟肉产品再行切开销售的食品)。而食品小作坊禁止生产加工乳制品、罐头制品等食品;专供婴幼儿、老年人、病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的食品;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在“禁止名单”中已删除了盒饭。

  但草案对食品摊贩的经营范围做了规定—只能在依法划定的区域和时段内经营。幼儿园、中小学校周边两百米内不得划定为食品摊贩经营活动区域。

  摆摊卖食品不需要工商登记

  根据草案的规定,食品摊贩可向经营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食品摊贩登记卡后,就可以摆摊经营,无需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办理食品摊贩登记卡的所需材料也很简单,只需要提交书面申请、本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及联系方式、从业人员的健康证明,并说明拟经营食品的类别和原料来源。

  在划定的食品摊贩区域和时段以外,占用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流动食品摊贩,将由城管执法部门或相关部门依法查处。

  而食品小作坊则需向县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登记并取得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之后再申请办理工商营业执照。

  为了保证小作坊生产的食品的安全性,草案还明确规定,食品小作坊应建立进货(原辅材料)、销售台账、食品召回和销毁记录;不得使用回收的食品,废弃食用油脂及其制品,非食品原料,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等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小作坊生产的食品也应当有包装和标识,要注明产品名称、食品小作坊名称、地址、登记证号码、销售区域、联系方式、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难以包装和标识的食品,应当在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中予以明确。

  生产场地出租者要履行责任

  在监管上,草案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巡查、抽查等方式加强日常监督,以及重点抽样检验。在获悉与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信息时,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同时,食安部门还将对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实行信用记录制度和诚心分类管理,定期向社会公布信用记录情况,对信用好的,在信用记录中予以加分;对多次违法或者违法行为情节恶劣的,重点监管,增加监督检查和抽检频次,并可以责令其定期报告食品安全质量管理情况。

  此外,食品小作坊的生产场地出租者也要履行一定责任,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租赁期限内,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者无证经营或者经营行为与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不符的,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出租的房屋内有涉嫌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违法活动或者犯罪嫌疑人的,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意见反馈

  有意见可于4月31日前通过下列途径反馈意见。

  信函寄至广东省人大科教文卫委员会办公室(地址:广州市中山一路64号,邮编:510080)

  电子邮箱:wwb@gdrd.cn。

  传真:020-37866842。

  食品摊贩

  凉菜

  生食海产品

  散装酒

  不经复热的改刀熟食

  现制乳制品

  冷加工食品

  小作坊

  乳制品

  罐头制品

  专供特殊人群的食品

  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

(责任编辑:袁霓)

閸掑棔闊╅崚甯窗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