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楼房坍塌事故:居民拒绝安置方案

2014年04月07日 10:11   来源:京华时报   

昨天,工人凿开墙面检测楼房质量。京华时报记者潘之望摄

  昨天,就居敬小区29幢楼倒塌事件的临时过渡安置问题,浙江奉化市政府和锦屏街道办事处同居民召开协商会议。对于市政府提出的“按每月每平米20元标准发放过渡房安置费,时间暂定为一年”的方案,居民表示拒绝。上海房屋质量检测站工作人员对周边居民楼进行检测时发现,有的房子已经不能住人了。

  京华时报记者王梅潘珊菊

  居民拒绝安置方案

  4日事发后,锦屏街道办事处已向29幢住户陆续发放了3000元慰问金和人均每天150元共20天的临时过渡补助费。

  昨天上午,29幢楼居民接到电话通知,到街道办二楼会议室协商过渡安置问题。市政府和街道办最初商定,过渡房安置费按每月每平方米20元标准发放,时间暂定半年,遭到居民的拒绝。

  奉化市委副书记郑一平表示,每平方米20元作为过渡费补偿居民出去租房,是为维护政策公平性,也是奉化市拆迁过渡补偿的最高标准。

  随后,市政府经过再次协商,将过渡安置期延长为一年,一次支付补偿。考虑到29幢楼的住户缺少生活必需品,从4月6日起,每户再补助5000元特别救助金。

  此方案再次遭到居民的拒绝。“我们都是净身出户,只有身上这一套衣服,以后生活中还需要日用品和柴米油盐,这些钱怎么够?”“政府要是给我们租好房,找到住处,我们不要钱都行。”

  其间,居民提出原拆原建的要求,郑一平表示,在专家鉴定可进行原建的情况下,可进行原拆原建。否则,下一步方案还需进一步协商。

  剩余楼房尚未开拆

  昨天上午,锦屏街道向到场的居民发放了拆除29幢楼剩余部分房屋的协议。协议称,29幢楼房屋部分倒塌后,其余未倒塌的25户居民已不能居住,现由宁波市江东开运挖掘拆迁有限公司拆除。“拆除过程中发现住户遗留的贵重物品,拆除公司会予以返还,对于损坏或无法取出的财物,经录像拍摄后,政府会牵头追究损害住户财产的责任方。”

  家住2单元503的一名住户称,5日,她曾在现场工作人员的保护下,回到家中取出重要证件。“当时楼已经有七八厘米的裂缝,从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的蓝天”,楼梯上也有1厘米宽的裂缝。

  因为就过渡安置一事未达成一致,居民最终未在对29幢楼剩余部分房屋进行拆除的协议上签字。截至发稿时,没倒的那部分房屋仍然没拆。

  周边楼栋进行检测

  昨天下午3点半左右,上海房屋质量检测站工作人员到达居敬小区,对29幢楼周边31幢、33幢等多幢房屋进行检测。

  在33幢楼下,工作人员使用工具敲击楼道墙壁,从一楼敲到五楼。一名33幢楼3单元3楼的住户询问:“我这房子还能不能住?”一名工作人员回答称:“这房子是空的,不能住人了。”

  之后,33幢楼内居民均下楼等待检测,数十名居民在楼下等待,并且不断询问下来的检测工作人员“楼房到底还能不能住”,均未得到工作人员的答复。

  同一施工方居民楼居民担心房塌

  >>讲述

  住了19年反映了19年问题

  5日,家住居敬社区33幢的68岁老人俞振民和妻子一夜未眠。

  33幢和倒塌的29幢,以及27、31、35这5幢楼属于同一地块,由奉化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1994年建成。记者通过工商系统查知,这家房地产公司的企业经营状态目前已经成为“吊销未注销”。而29幢楼的施工方“象山一建”在2003年已转制为4家公司。

  俞振民说,1995年年初入住以来,他们“住了19年反映问题反映了19年”。他介绍,一家人刚入住不到一个月即阳台漏雨,他们找到开发商,对方予以修补。如此问题反复几次,直到1999年,开发商表示“3年保修期已过”。

  俞家不得不先后多次花费一万多元修补裂缝和破损墙皮。

  33幢楼房的西南角外墙出现贯通四楼和五楼的裂痕,正位于俞家外墙。“这道大裂缝就像裂在我心上,我们晚上都睡不着。”

  俞振民用手抹了抹一楼的外墙,脱落的墙皮下暴露的沙灰随风飘散。“倒塌的29幢楼一周前就有钢筋暴露,那种钢筋只有食指这么粗,一看就是不合格品。”

  两年前,俞振民的两个小孙子在客厅窗台下玩耍,“两人一蹦,窗台下方的墙皮就掉了一大块”。29幢楼倒塌后,老人已不让孙子回来。“一刮台风,整栋楼跟筛糠一样,70年产权的商品房,20年就倒了?我怎么也无法接受。”

  >>追访

  有关评估曾要求尽快加固需要450万元费用

  居民质疑质检报告未通知到户

  前天下午,记者从奉化市安监办陈科长手中拿到了一份《奉化市居敬路29幢房屋工程质量检测评估报告》,上面详细记载了29幢房屋出现的各种问题:钢筋锈蚀受力弯曲、多处墙体裂缝且部分裂缝已属贯穿缝、房屋部分墙体的砖受压已出现断裂、楼面预制板缝隙增大、局部粉刷层脱落。报告结论显示,“该处房屋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报告》最终把29幢的房屋整体安全性等级评为C级,要对房屋尽快进行加固措施,确保安全使用。

  陈科长介绍,报告1月17日出炉,1月22日安监办在获取报告后,向锦屏街道办出具了通知书,要求落实人员对楼体进行巡查。同时,委托当地一家专业机构作了初步加固方案,结论是需要450万元的费用。

  对于报告内容,昨日,记者采访的多名居民表示,事发前并未得知房屋已被监测为“C级”,直到4日市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才得到此消息。还有几名居民称,虽然知道房屋的整体安全性等级评为C级,但“不知道C级究竟是一个什么破坏程度”。

  多名居民也称,社区工作人员并未告知其加固需要费用。部分居民称,知道加固需要几百万元,希望政府能够承担所有费用。

  对此,居敬社区党委书记方春萍称,社区接到报告后,找到了29幢楼群信息员,推荐出每个单元楼内1到2名居民代表到社区。“我们把报告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房屋监测为C级,需要加固问问他们的意见,顺便让他们转告给楼上楼下的居民。”

  方春萍介绍,当时到场的居民代表有8名,得知加固费用得由居民承担一部分,当时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人不想加固,有的人认为加固费用太高。

  对于居民代表是否按社区委托向居民传达报告内容,方春萍称,不能保证他们的确已经传达到每家每户。

  □声音

  “80、90后”楼房恐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4日,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历史的居民楼如麻将般突然倒塌。彻查原因、深究责任无疑是当务之急,而同时引起注意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各地城市化建设提速,大批楼房密集建成。如今,许多楼房的建设年龄已经陆续达到20年、30年。有人担忧,一些城市良莠不齐的建筑进入“质量报复周期”。

  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建筑的实际寿命与设计通则的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近年来,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建设的楼房频频成事故主角。

  究竟是谁缩短了房屋的寿命?杭州土木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陈旭伟认为,需要从规划设计、建筑质量和实际使用三方面进行评估。“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老百姓住的问题,很多地方确实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由于规范标准体系跟不上建设速度,很多建筑工人甚至来不及学习建筑常识,就从“稻田”直接上了脚手架。加上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原因,建筑工程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此外,考虑到建筑成本,当时一些结构应该采用钢筋和水泥的地方或减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浆代替水泥砂浆使用,也会严重影响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

  业内人士表示,建筑寿命长短很重要的一方面,还取决于住户的态度和方式,即人们能不能呵护已经使用一定年限的“老楼”。

  在我国,破墙开店、野蛮装修屡见不鲜,为日后房屋坍塌埋下隐患。浙江中设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吴正群指出,砖混结构是一种“免疫力”很低的结构,往往看起来很强壮,但内里已经千疮百孔。“哪怕把打掉的墙再重新填回去,也虚不受补,因为结构性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作为一个有27年从业经历的建筑设计师,陈旭伟也坦言,交付使用二三十年的房子,所有权可能都几次易手,结构是否动过也不得而知,普查难度非常大。

  业内人士指出,为防止有更多“老楼”提前寿终正寝,各地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对老旧楼房进行全面普查和彻查,施行强制验楼刻不容缓。同时,对没有维护价值,抑或是妨碍城市规划建设的危楼,采取外迁安置居民的办法,并通过拆迁补偿,最大可能消除那些“未老先衰”房屋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据新华社电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