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方案(2014-2017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4年3月21日
湖北省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行动方案(2014-2017年)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家关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重点领域、突出智能制造、完善服务平台、推进试点示范,着力释放改革红利,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力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和应用瓶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空间;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我省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发展,增强转型升级新动力。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战略基点和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优先目标,以信息化促进研发设计创新、业务流程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
(二)绿色发展,构建两型产业体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入点,加快信息技术与环境友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能源资源节约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三)智能发展,建立现代生产体系。把智能发展作为两化深度融合长期努力的方向,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装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和制造资源与能力协同共享,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深度融合。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将信息化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推进合力。切实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注重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三、发展目标
到2017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0以上,两化深度融合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一)“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得到全面推广。重点骨干企业研发设计创新能力、生产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升,85%以上企业实现向综合集成应用转变,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显著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功能基本满足需求。
(二)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主导优势产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传统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基于信息网络的融合创新不断涌现,电子商务、工业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驱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B2B)交易额突破12万亿元。
(三)食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加强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50%的重点工业用能企业完成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
(四)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得到快速应用,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70%。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产品配套能力和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重点关键领域实现全面自主配套。
四、主要行动
(一)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进一步扩展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覆盖范围,提高试点示范质量,形成由点连线、以线带面的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推进机制。2017年底,全省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到500家。
2.行动内容。
——构建多层次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体系。建立覆盖区域、行业和企业多层次的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体系。在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成长型重点产业集群内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做好重点骨干企业试点示范工作。
——推进评估对标和示范推广。不断提高试点示范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质量,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贯标活动,规范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提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到2017年底,全省200家以上企业完成贯标。
——总结推广试点示范经验和成果。定期对试点示范企业进行跟踪、服务和考评,总结提炼试点示范经验和成果,形成具有推广性、示范性的典型经验和解决方案,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提升产业整体信息化水平。
(二)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健全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2.行动内容。
——加快完善省级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设全省统一的横向覆盖重点区域、纵向覆盖优势主导产业的省级综合性服务平台,完善基于云计算的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服务功能,通过硬件设备云平台化,软件应用个性化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使用门槛,到2017年底,省信息化云平台上线中小企业12000家。
——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特色平台建设。引导协调中小企业参与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形成优势互补。重点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链平台、汽车零配件电子商务平台、集群资源协同平台等专业平台,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
——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组织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工程。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推进三大通信运营商、信息系统集成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和服务联盟为中小企业开展培训和技术服务。
(三)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实现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全程可追溯,提高能源利用智能化水平,加强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推动传统产业向更高层次提升。
2.行动内容。
——实现食品行业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推进食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平台建设,在乳粉、白酒、肉制品等领域率先开展应用,面向消费者提供企业公开法定信息实时追溯服务,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民爆行业安全生产监测监管,开展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公示。提高重点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支持冶金、石化、煤矿等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生产本质安全。
——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施数字能源重点工程,建立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体系。大力推动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实现从单体设备和工序节能向统筹优化和综合利用转变,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四)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围绕实施我省“两计划一工程”,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加快先进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应用,提高重大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系统集成水平。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行动内容。
——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实施“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计划,推广应用数字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面向重点行业生产过程柔性化、智能化的应用需求,开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的智能化。开展先进制造创新试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拓宽增材制造(3D打印)和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范围,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
——培育重点行业数字车间。结合行业特点,在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集成、管控衔接、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领域,探索全业务链综合集成的路径和方法。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广重点行业数字车间,开展智能工厂试点建设。
(五)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
1.行动目标。深化互联网条件下的工业生产和服务,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2.行动内容。
——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制造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新型制造模式。
——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从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领域入手,在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行业率先开展物联网应用。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拓展B2C、B2B电子商务模式在工业企业的应用,重点推进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普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
——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专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完善省级物流服务平台建设内容,推动行业性、区域性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发展。提高龙头企业供应链发展水平,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六)信息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应用电子,积极培育工业软件,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工业企业应用,提高电子信息产业链各环节配套能力,形成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2.行动内容。
——加快提升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以“宽带湖北”建设为契机,加快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优化,推进TD-LTE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广泛应用,提高面向工业应用的网络服务能力。统筹推进移动通信发展。
——提高电子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新型显示等核心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围绕汽车、船舶、机械、家电、电力等行业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间的协同创新,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产品智能化转型的能力和水平。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积极培育工业软件。整合产学研用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大力发展高档数控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工业软件,加快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加快创建武汉“中国软件名城”,实现软件规模和质量的同步发展,促进全省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三大电信运营商行业转型,实现从单一通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综合提供商的转变。支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开展信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推动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建立两化深度融合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增值服务、标准等专业服务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两化深度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省、市、县三级共同推进的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作机制,建立覆盖政府、中介组织、院校和企业的两化深度融合支撑工作体系。逐步构建两化深度融合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并定期通报。
(二)加大政策扶持。落实国家扶持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融资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技术改造、中小企业、信息产业等专项资金向两化深度融合倾斜。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两化深度融合建设,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三)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基础研究,推动建立两化深度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机构。在骨干企业和试点示范企业中推行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成立湖北省CIO联盟。定期征集并发布《湖北省两化深度融合典型解决方案集》,促进服务业与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对接。
(四)强化人才支撑。推进人才激励政策,吸引信息化高技术人才。制定两化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多层次的信息化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行政推动层、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等多个层面分类进行两化深度融合培训,依托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培训资源,建立一批培训和实训基地。
(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监管和测评,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加强新技术、新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