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城中热议的“择校赞助费榜单”,有人大代表建议推行“名校并弱校”的做法,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但有校长认为,此举有急功近利之嫌。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一直关注城中的择校现象,他昨天仔细翻阅了《2014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发现里面对此并无明确规定,第三大条有“十不准”,就是没有“不准收赞助费”的字样,只有第一条是“不准招收择校生”。
曾德雄说,一方面“不准招收择校生”,另一方面,据某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说,部分学校在解决地段生入读问题后,有剩余学位可向社会开放,可以捐资助学,甚至还有基准价,按照学校不同还有明码标价。“这不分明就是择校么”?
不过,曾德雄也认为,在教育均衡发展始终不能如意、小学等级依旧存在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择校的现象并不会轻易消失。反观广州近年来在教育均衡化发展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但力度仍然不够,比如取消学校等级,还有就是让名校吞并弱校,“这样名校的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会更加进入到弱校,让两校更快达到均衡,可以大力推广”。
何谓名校?记者采访多位教育界人士,似乎没有办法对名校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某名校校长这样概括:名校就是拥有优秀、负责任、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形成稳定良好的校风。“为什么这么多家长每到入学季,都会想把孩子送到名校来,就是放心这里的氛围和环境”。
那么,名校并弱校是否可行呢?荔湾区一所省一级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曾经就进行过并校的做法,但效果并不好。“名校师资优秀还在于老师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在优秀的学校里,大家已经形成了往一个目标一起用力的理念,而这样的现象在弱校则不明显。曾经在一次并校后,我们的老师到了新的学校,但其他老师对新引进的教学模式并不待见,甚至抵触,最后导致并校的效果名存实亡。”
该校长认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当然是美好的愿望,但需要一段时间,重要的是整个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升,远比急功近利地并校更加实际。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