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调查系列报道
48万人已在广州买房定居 但同时也有3万名流浪乞讨人员
800多万遍布广州的流动人员,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建立了什么样的事业?他们中有博士、硕士,有为数不少的老板;也有不少人从事脏、苦、累、险等低端、临时性工作,甚至有的还没有固定职业的,挣扎在城市边缘。他们为广州这个城市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总体情况
被羡慕的他们:
1万博士硕士 48万人有房
在广州830多万流动人口中,有1万余名博士、硕士,有100万人有大专以上学历,有48万人住在自有物业内,有超过100万人是子女在身边的,还有约40万人是家里老人也一起迁移到广州的——这些人群,因为收入、情感、家庭的稳定,被“另外的大多数”羡慕着、向往着。
陈浩城是广东汕头人,2009年大学毕业后,浩城和女朋友来到广州,五年过去了,陈浩城和女友登记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目前两人租住在黄埔区,浩城从事健身器材销售工作,和妻子两人月入一万多元,他笑称对广州很有感情,“呆了5年,广州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对年轻人来说也有很多发展机会。”
来自广西桂平白沙的李海彬一家,在番禺南村住了20年。7年前,儿子李金榜和儿媳妇王简玲也来到番禺打工。自此,李家实现了整体迁移。
被关注的他们:
3万乞讨者 20万无固定职业
广州还有接近一半的流动人口为初中以下学历。相关服务管理部门介绍,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其实就是用工结构性矛盾,学历低、技能差的流动人口找不到工作。
现年54岁的彭小龙是河北唐山人,他写自己的“彭”字时,费了一点劲,抱怨说:“姓个丁多好,一笔就写出来了。”彭小龙只读了小学,20多年前来广州,在白云区打工,做装修。现在年过半百,身体不好,还是干着刷漆、打下手的杂活。
彭小龙对未来忧心忡忡。他的积蓄加起来大概2万元,老婆孩子住在河北老家,生活也拮据。“我现在老了,力气一天天小下去。哪天一场病来,我这点钱就全完蛋。”
记者获取数据显示,无固定职业流动人员超过20万人,民政部门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约3万人,这两类人群处于城市生活低层,无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容易受到侵害。
个体扫描
职业特点:
技术型人才最容易出人头地
来广州拼搏,除了白手起家创业,技术型人才出人头地的机会也日益增多。记者选取番禺区第四届“金雁之星”优秀外来工评选结果为样本,该评选是番禺区流管工作的创新之举,每年该区评选出3名“杰出外来工”、10名“十佳外来工”及100名“优秀外来工”予以表彰,在入户、积分均给予奖励,在番禺区100多万流动人口中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
2013年评选结果显示,该年度3名杰出外来工是番禺区公安分局罗家派出所辅警徐丽芬,来自韶关,30岁,大专学历;番禺仲元实验学校教师蔡念军,来自湖南岳阳,36岁,大学学历;广州市某灯光音响器材工程安装有限公司国内重点项目部总监徐茂华,来自内蒙古呼和浩特,学历大专。
十佳外来工的职位则有保洁员、秘书、医生、教师、协管员、人事主任、总经理、主管。其中职位最集中是医生,有三人。
居住区域:
京溪同和外来流动人口最密集
4月23日下午2点,京溪下着毛毛雨,43岁的湖南人刘东双手紧握电动车把手,从蟹山社区的城中村“突突”开出。他要穿过广州大道北,为对面小区的人们送去摇摇晃晃的桶装水。几辆载客摩托车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伴随着刘东的电动车。
刘东20年前一人从老家来到广州,四处打杂工赚钱,最终在京溪落脚,他记忆中的“当年京溪”很落后,“楼房都是平平的”,房租才100块钱一个月,自己又找到了工作,便决定住在这里。但没想到一住便是20年。
100块钱的房租现在涨到600元了,刘东住的仍然是城中村里逼仄的一间,他在这里结婚生子,每年就回一次老家,“我觉得这里挺舒服的,这么多年熟人也多了,不想回去。”
在刘东看来,这一带很容易有家的感觉。“老家口音的人很多呀,菜也做得地道。”粤菜馆、东北菜馆、湘菜馆、川菜馆……在这里,八大菜系应有尽有,恰是午饭时间,几乎每家沿街的菜馆都门庭若市。
广州大道北的两侧,杂乱的城中村和高耸的商品楼房安然相处,通过道道斑马线,两边有着生活成本的高低之分,却无幸福感好坏之别,人们在这里流动,追逐着各自的生活。
据京溪街公开数据显示,区域面积5.5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万多人,总人口约10万人,有9个大型商住小区。“地铁方便,丰俭由人”成为大量“外来白领”选择落脚此处的重要理由。
生活方式:
白天在天河工作 晚上回白云
在广州市各区中,白云区目前流动人口、出租屋数量已经超越番禺区,成为“全市第一”。
白云区各镇街的相关数据纵向比较显示,从2012年至今,租住出租屋的白领、打工者们“节节北迁”。包括在天河区、越秀区工作的,以及原先租住在梅花园一带的,都有往石井、永泰、同和等区域流动的明显趋势。
整个白云区人口大幅增加的有同和、石井、人和等区域,上涨幅度均超过20%。白云区流管干部说,白云区出租屋、流动人口数量快速上升,也与天河城中村拆迁等有很大关系。腾出来的原租客,一般都会选择在白云区居住。现在有明显“潮汐现象”——早上由白云区往天河、海珠、越秀等地的公交车、地铁爆满,这样的情况还会出现在下班时间,由各区开往白云区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中。
广州对策
担心疑虑:
小孩教育是他们最忧心之处
43岁的赵智生从湖南来广州工作已十几年了。他在广州租房、打工,至今已是三个孩子的爸爸。对于老赵来说,对目前的公共服务既有不少满意的地方,也感到一些不方便。
赵智生说,他的大儿子19岁,也出来打工了,二儿子和小儿子都在老家上学。十几年来,一家人租住在广州的城中村里,四处打工。和很多老乡一样,赵智生对未来选择有些许矛盾。一方面自己在广州存了一些钱,老家已经盖起了楼房,家里还有地,“其实我们回老家的话,还是可以过得挺舒服的,但是老家真的太封闭了。”赵智生说,广州房子贵,不过生活消费不高,“可以容得下我这样的人,反正城中村几百块就可以租到房,还有很多工作的机会,我也不太想回去。”
在广州生活十几年,老赵没因为户籍问题遇到什么烦恼,倒是儿子的事情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小儿子心脏有问题,前两年在广州动了一次手术,花了3万多,都是直接给钱付的。”老赵说,那时才意识到全家人在广州都没有购买医保。
“平常办很多证件都方便,在城中村里就可以办,但是主要问题是看病,原来没有医保看病那么贵。”赵智生说,小孩子的教育也是他忧心的地方,“在广州读不起啊,学费太高了,只能送回老家去了,所以我们也长年没法跟孩子见面。”
“我最盼望孩子能读公立学校。”他说,自己存了点钱,都留着给孩子当教育费用,最大的希望就是供孩子读书读下去。“如果读书成绩很好,那就最好!”
解决入学难:
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
2013年,番禺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初中)18万在校生中,非本地户籍人员子女占7.4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有3.87万人,所占比例为52.3%。
这个比例显然不低。流动人员的子女读公办学校,门槛多高呢?记者进行了取样调查。
清远人邓光强,去年5月递交申请,6月获批,女儿现在位于番禺桥南街道的公办小学草河小学读一年级。
服装厂员工王春梅是四川人,孩子在公办学校陈涌小学读一年级。王春梅的积分很高,达到190分,从一开始申请几乎就毫无悬念地通过。她说主要是因为自己社保、居住证、计生等相关手续完整,“一直按规定办理。”
不过在流管办工作人员看来,积分入学的竞争可能会加剧。“以前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办理居住证的实惠,所以没有办理,也无法参与竞争,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参加积分入学的人就会越多。”
记者获悉,2012~2013学年,广州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补助义务教育阶段非广州市户籍学生的公用经费和课本费达5亿元,去年,有超过4成的来穗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于公办学校,同时,广州市财政每年拨款1亿元用于资助、扶持民办学校。
破解异地高考难:
升读公办高中政策将出台
广州制定实施来穗人员积分制入户办法,多渠道解决来穗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将在本市各类学校全日制就读的来穗人员子女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将非广州市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还将来穗人员纳入救助范围,为来穗人员结核病人提供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在流动人口结构、诉求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今年年初,广州市在全国副省级省会城市中率先设立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以更好促进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各项决策的组织落实。局长陈绍康介绍,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要健全完善网格化管理,深化服务,拓宽来穗人员融入广州的渠道,研究出台惠及来穗人员的政策措施,深化居住证功能。
陈绍康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研究解决来穗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在广州参加中考升读公办高中等问题,有关政策将于今年陆续出台;另外,进一步推动供水、供电、供气、消防、视频监控等城市公共设施向城中村延伸,目前正在修订完善《来穗人员承租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试行)》,不久也将出台实施。 文、表/记者陈翔、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