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红门市场将迁保定 附近村民:不希望它走

2014年05月08日 15:52   来源:法制晚报    王田 王妍 朱天龙

  今天上午,丰台大红门地区与保定白沟举行了商贸产业对接推介会,丰台区商务委员会与白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大红门地区转型升级,进入实质性动作阶段。

  据称,此次将把大红门地区仓储、批发等市场业态搬迁、转移。原地留下零售、定制等为首都市民服务的业态。

  签约 丰台对接白沟 教育资源也共享

  今天上午的对接推介会,有丰台区委、区政府,保定市委、市政府,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领导,大红门地区、白沟新城市场经营者及商户200余人出席。

  会上签署了三份战略协议,其中丰台区商务委与保定白沟新城管委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保定市白沟新城党工委书记张海表示,如大红门商户与白沟对接,从业人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将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还有对进入现有专业市场的商户免除五年租金等优惠政策。

  而作为输送地,丰台区不仅在产业层面与保定市对接,还将与保定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丰台区商务委的相关负责人称,此次产业对接不单是服装方面,还涉及面料、窗帘布艺等。虽然此次对接会面向的是河北保定白沟,但白沟也并不意味着是大红门转移的唯一选择。其他地区也有考察合作的可能。

  追问 批发、物流等迁走 零售、定制保留

  “这是一次商贸产业的对接会,不是单纯地把大红门‘迁出去’。”丰台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但“低端”不保留则是必然。丰台区将以大红门地区区域性物流和区域性批发功能的疏解为重点,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促进大红门地区仓储、批发等市场业态的搬迁、转移。

  “我们觉得,将来这个地区留下的应该包括电商、体验店、服装设计等产业。”丰台区商务委的相关负责人说。

  大红门商圈的各家企业均分布在大红门街道和南苑乡辖区范围内。大红门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解释,所谓的“迁”只是功能转移,并非大红门商城整体迁走。迁出去的功能主要涉及三方面:批发、物流和仓储,为首都市民服务的功能则会保留,比如零售、定制。而这些功能在大红门地区的服装、窗帘布艺等各个商城都存在。“因为零售对北京的老百姓来说,需求还很大。但批发一类只对三北地区供应较多。”大红门街道负责人说。

  虽然不是某个商城的整体搬迁,但低端业态走之后,总会有空余的地方。这些地方则用作产业升级。“比如原来档口是3米的,用着会拥挤。现在有地方就可以扩大经营面积。”

  走访 忧虑损失客户群 免租金政策又动心

  针对大红门地区商业可能外迁至河北一事,今天上午,记者在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和京温服装市场走访了50位批发服装、箱包和小商品的商户。其中有22位明确表示不愿意离开,2名有随大溜的想法,2名商户称可以考虑搬走。

  大家不愿意离开的理由主要有四点:地点远、开拓新市场比较困难、生活不习惯以及不满意当地的治安等情况。

  记者调查发现,商户们的顾虑当中,首要的便是可能会损失大量的客户群,“大多数客户肯定不会为了进货再跑去100多公里外找你。”

  此外,商户也表示,如今得到的消息是部分产业将迁移,那么直面的问题就是“搬走商户的客户群体势必要被留下的人所接手”。

  另一方面,批发商王先生告诉记者,很多商户都有自己的服装生产厂,生产后直接到大红门进行批发销售,如果搬迁,那么就要涉及到运输的问题,成本也就随即增加,很不划算。

  而对于白沟这个新市场的前景,不少商户也表示存在疑虑。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内一名经营箱包生意的商户称,自己上个月就曾前往白沟进行考察,也随即发现种种问题。批发服装的商户认为服装经营和白沟整个市场的基调并不协调。

  另一位在二层从事女装生意的女士表示觉得河北比较远,客流量少,因此不愿意离开。但是当听到对商户免五年租金的优惠条件时,该女士犹豫了一下,“这样还可以考虑考虑。”

  但有部分商户认为,除了免租,还需要当地提供相应的支持,比如宣传,“希望能够给我们广泛宣传,尽可能维持住现有的客户群。”

  一些考虑更为周全的商户则表示,如迁至白沟,会选择其他的销售方式。“批发肯定还得继续做,但以后打算开网店,或租一个写字楼继续开店。”除此之外,产业转型改做零售也是一些商户留在手中的底牌。

  如果大红门走了

  交通:道路上安全隐患能少了

  今年80岁的刘成德,38年前搬来苗圃东里,对于住在大红门附近,老人有时会觉得有点闹心。

  如果一些批发市场能搬走,地方空出来,老人希望能盖一座好商场。因为现在他到自己认为好的商场买东西,骑着小三轮车要20多分钟。

  在大红门地铁站南侧的临弘路6院里,石女士已经住了7年。虽然有时候她也会去大红门附近购物,但仍会觉得院子周围来往的人太多。

  忘了从何时起,小区里开始有很多在大红门一带工作的人租住进来。这些人中,有的是在大红门早市做生意,经常凌晨3点就要收拾出门,叮叮当当的动静有时会扰了居民的睡梦。“一年就春节清静几天。”正是因为觉得居住环境太乱,院里居民希望能将部分产业转移出去。

  小何在366路车队工作,这趟车每天都要途经大红门商圈一带。在他看来,此处过多的商城聚集,导致不少公交运营中的安全隐患。

  比如,由于顾客多,不少黑车、摩的、三轮车等经常停在路边趴活儿,有时就会停在公交车道上,这就导致公交车不能靠边进站;而有的摩的车经常逆行,且为了躲避它们,司机就不得不急刹急停。

  这就让车队平均一周至少收到十余次乘客的投诉,“都是关于司机不靠边停车以及突然急刹车的”。

  再比如,由于不少商户上货的高峰期与早高峰重叠,车厢内本就拥挤,再加上充斥着各种货物包裹,容易引发乘客不满。

  有乘客就曾经直接质问售票员,“你们这车到底是拉人的还是拉货的?”而这也让售票员很无奈。不过小何也承认,这些商户以及顾客的存在,使得公交车的客运量能得到保证;如果搬走,客运量肯定会明显下降。

  村民:每年进账的钱没了

  果园村辖区内拥有的几座商城是大红门商圈的重中之重。商圈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村民们的生活。

  大红门地区从原来的一片低矮小房和菜地变成了如今的商城林立,今年68岁的村民侯阿姨对此记忆犹新。

  她说,上世纪80年代村里零星出现了从江浙一带来的买卖人,他们租房而居,加工服装、摆摊售卖。大红门地区交通便利,连接城乡,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北京的钱好赚!”这一传十、十传百,到了90年代,大批浙江人提着大包小包,携妻带子都来到村里,做起服装、布料生意。

  到了早上,这些浙江人裹着一摞衣服,站在村口,或铺块布或支个架子,还有人干脆直接挂在胳膊上,吆喝起来。

  一下子,浙江人卖的衣服就在村里火了,不仅如此,邻村的乡亲也来这边淘衣服。聚揽了人气儿,这里再也不能像早先那样随便路边摆个摊一样经营。为了保证秩序,这里建了大棚,马上就聚集了千余商户。之后又建立了商城,让商户们进驻。

  “原来我们这里都靠种地为生,都是农民。但是有了商城,日子确实比原来好了。”侯阿姨说,大红门商圈占据的村属土地,每年都给当地村民带来收益,也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希望它搬走。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