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米之乡,要永葆美丽本色。迈进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江苏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强劲起势。前不久,江苏省环保厅专门成立改革办,全面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治理污染,不仅要敢于‘宣战’,更要英勇‘善战’!”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表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关键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合理的政策安排。
改革发展评估机制,
真正体现“源头”保护
4月初,淮安市市长曲福田收到了一本由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与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合作完成的《江苏绿色发展评估报告》。作为一名学者型官员,他认真研读了这份特殊的报告,并郑重写下批示:“此报告很好,对我市生态市建设很有指导意义,请相关部门认真研究”。
为什么“特殊”?因为这是全国首份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总体要求研究发布的绿色发展评估报告。
环境问题是由粗放发展带来的,必须依靠科学发展来解决。那么,什么样的发展是绿色的,如何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在陈蒙蒙看来,建立一套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项牵‘牛鼻子’的改革”。
去年,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等单位成立联合课题组,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从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代价和生态产品贡献3个方面设置11项指标,对江苏全省及13个省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绿色评估。
“一个地方的发展,消耗了多少资源、付出了多少环境代价、产生了哪些生态效益,绿色评估报告给我们画了像、算了账,同时,它也为市县下一步如何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路径。”5月13日,曲福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陈蒙蒙透露,今年,我省将进一步完善绿色评价体系,并形成年度报告制度,引导各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而为了强化源头管控,我省还在抓紧制定生态红线保护监管考核细则,近期还将启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开展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启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指标体系研究等多项改革。
首提“双向补偿”,
治污也要引入“市场”
近日,省环保厅在全国首提上下游“双向补偿”改革思路,引起全国关注。
此前,我省已在太湖流域和通榆河实施断面补偿机制。
5月15日,宜兴环保局副局长成振辉习惯性查看境内河道水质情况:“最近总体比较稳定。”
自从有12个断面2009年被纳入补偿考核后,时时关注这些断面水质波动成了他的习惯。“水质不好要赔钱,政府面子也不好看,补偿制度对治污起到了倒逼作用。”
记者了解到,2009年宜兴因断面水质问题补偿省财政资金为1124.1万,而2012年因水质改善下降为527.7万。而在通榆河沿岸的徐州新沂市,2011年度断面补偿资金为2572.3万;2012年大幅削减为312.8万。
目前,省环保厅正在拟定流域生态补偿改革细则,进一步深化拓展此前的断面补偿制度。据省环保厅副厅长柏仇勇介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将补偿从部分地区扩展为省内主要水系全覆盖;二是将原先“单向补偿”拓为“双向补偿”。“以前,上游给下游的水质不达标,要给下游补偿;现在又加了一条,如果给下游送去好水,下游也要给上游补偿”。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遭受严重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环境资源一直被免费或廉价使用,致使企业、政府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动力。这个局面怎么打破?省环保厅改革办主任、副厅长蒋巍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思路,概括地讲,就是建立完善“使用资源要有偿、做出贡献受补偿、损害生态应赔偿”的“三偿”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为此,今年我省将继续扩大排污权交易范围,根据污染程度推行差别化的排污收费政策,完善企业环保信用体系,通过市场手段和利益调整,激发企业治污的内生动力。同时,拟将全省生态红线补偿资金从10亿提高到15亿元。
既罚企业也抓人,
让环境监管更有力
今年初,位于灌云的江苏和利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被查出非法填埋危险废物。此后,灌云县公安局对该公司立案侦查,公司法定代表人、副总经理、环保科科长、一分厂副厂长等5人被刑事拘留。
“对环境犯罪分子,不仅是罚几个钱的问题,还要让他们锒铛入狱,决不能让他们把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把环境危害转嫁给群众。”柏仇勇告诉记者,去年,我省环保与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建立了环境司法联动机制,抓了235个环境犯罪嫌疑人,有力威慑了环境违法分子。今年我省继续完善这个机制,将研究设立“环保警察”、“环保法庭”,加大污染惩治中行政与司法的联动力度。
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实施有效的环境监管,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重点。这方面,江苏一直没有中断过探索。比如,江苏在全国最早成立区域环保督查中心,怎样把督查中心的督政作用发挥好,今年省环保部门还将进行大胆尝试;再比如,常熟等地已经试行企业“刷卡排污”,以排污许可证为抓手,真正管住企业排污总量,今年将探索在更广范围推广;再如,江苏有几十万家企业,而环境监察人员不足4000人,我省将通过具体改革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取得补充监管力量和提高环保公信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