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亿国资"变阵" 2/3国企将实现"混合"发展

2014年05月21日 09:44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过近半年的酝酿和讨论,重庆国资改革意见日前正式出炉。5月8日,重庆市国资委转发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总计六大方面、22条的《意见》,为重庆国资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改革发展,描画出一条清晰的路线图———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国资、重组国企,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2/3左右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国资进退、补充机制,全面优化国资布局;构建以资本为纽带,按治理结构履行股东权利的监管新机制,实现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

  作为前十年地方国资阵营中发展活跃、独具特色的一支力量,拥有1 .8万亿元总资产的重庆国资国企新一轮改革“变阵”,再次牵动着市场的神经。多种“混法”、“淡马锡”式投资运营公司、公共基础领域开放、分类监管……重庆国资国企改革探索的一系列“关键词”,能否解开长期困扰国资国企转型发展的难题,人们拭目以待。

  2/3国企将实现“混合”发展

  近十年来,通过以重组促改革、以时间换空间的负重前行,重庆国资总量从2003年的1700多亿元,迅猛增长至1 .8万亿元。2013年,重庆市属40户国有重点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709亿元,经营利润250亿元。

  “尽管取得了不小成绩,但重庆国企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活力还不足,治理结构、经营机制仍不完善,国资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亟待加强。”重庆市国资委主任廖庆轩坦承,新一轮改革有两个基本导向,一是政策导向,落实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二是问题导向,破解重庆国资的发展瓶颈。

  发展“混合”经济,着力推动各类资本融合发展,成为重庆此次国资改革的首要目标。对此,廖庆轩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引入其他投资主体,避免国有资本“一股独大”,实现股权多元化,解决国企活力不足的问题,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

  根据《意见》,未来3到5年,重庆2/3左右的国有企业将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适宜上市的企业和资产力争全部上市,80%以上的竞争类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实现证券化。具体操作上,将通过引入增量或转让减持促进股权多元化,推进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设立混合所有股权投资基金,引导资本进入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推进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来实现“混合”多元化发展。

  实际上,早在今年初,重庆国资委就确定了2014年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面向社会资本,推出一批“混合”项目;试点推动集团层面的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川仪、重庆建工、重庆燃气等企业力争实现年内上市;引入一批股权投资基金等民间投资主体,参与国企改革上市、重组整合、对外并购。

  近期,重庆国企更是“动作”频频,“混合”发展正快步从方案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今年4月,重庆旅发集团将70%股权以2.185亿元挂牌增资扩股,如果此次增资扩股完成,原独资股东重庆旅游资产管理公司将放弃控股权。

  优化布局有序“进退”

  重庆此次改革意见明确提出,“围绕重庆民生公益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行业领军企业、产业龙头企业集中”,“鼓励国有资本重点介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

  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重庆国资此番布局调整,颇具针对性。经过十年以土地资源整合利用为“杠杆”撬动的迅猛发展,重庆1 .8万亿元国有资产主要集中在渝富和“八大投”这类投融资平台公司,尽管在金融、基础设施、工商产业三大领域形成了“四三三”格局,但不少国企还分布在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领域。

  廖庆轩表示,重庆将立足国有资本功能和整体效率最优化,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存量方面,向基础、战略领域集中,同时加快处置闲置、低效、无效及不良资产;增量方面,一般不再以独资增量方式介入完全竞争领域和市场竞争较充分的领域。

  近年来,以“战略转移”为主要特征的布局调整,在重庆国资领域正多次上演。去年底,重庆轻纺集团将下属重啤集团资产管理公司100%股权挂牌出售,由此轻纺集团彻底退出啤酒业务。

  今年1月,重庆水务将所持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全部23.86%的股权挂牌转让,4个月后,其控股股东重庆水务资产经营公司即与苏伊士环境集团等签署协议,拟共同组建中外合资企业经营大环境产业,涉及城市矿产、土壤修复、危废医废处置等。

  “这种调整方向,符合地方国有企业的功能和战略定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竞争力研究部部长许保利说,地方国有企业的基本任务,就是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好民生保障、经济基础和引领发展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布局调整过程中国有资本有序进退,重庆此次还提出建立国有资本按市场规则有序进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审批手续,优化资产评估、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底价确定、交易管理等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产权挂牌交易统一进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

  “八大投”加速转型

  打造一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鲜明特征。重庆提出,未来3到5年,将改组和组建3至5家具有全国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它们的职能分别是“强化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在若干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优强企业”,“持有整体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部分国有股权,接受企业整体上市过程中剥离的辅业资产,孵化形成新企业,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的行业”。

  对此,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重庆不会另起炉灶,主要依托现有投融资平台公司,比如渝富集团和重庆地产集团,通过债务清零、投资方向结构性调整,就可以变成巴菲特式、淡马锡式投资公司,“只做股权投资、战略投资者,什么有前景就投哪儿,什么产业运作规范就投哪儿”。

  曾在前十年重庆国资改革发展中扮演“杠杆”和“引擎”角色的渝富集团及“八大投”,由此迎来新的转型重任。今年3月18日,渝富集团分别与四川航空集团、两江开发集团、江北嘴投资公司等企业及区县敲定12项战略合作协议,涉及现代文化和旅游、航空运输、光电产业、互联网金融等多个新兴领域,此举被业界视为以“处置国企不良资产、收储运营国企土地”为主业的渝富,向“以金融控股为主要特征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在此次改革意见中,重庆表示,加大重点项目投资开放力度,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在铁路、高速公路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市场信号、有边界条件的重点项目;加大公共服务类企业非主业资产的剥离重组力度,开放竞争性业务,引导各类资本进入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

  “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领域,能否开放,取决于价格、资源配置方式是不是达到市场化水平。”重庆市长黄奇帆此前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而政府就是要在时机成熟时,通过努力改善边界条件,激活这个“市场信号”。

  从“管资产”到“管资本”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如何实现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转变,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焦点和难点。

  实现政企、政资分开,除国资监管机构外,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原则上不再出资组建国有企业,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按国企功能实施分类监管;建立以公司章程为依凭,资本为纽带,按治理结构履行股东权利的监管新机制;国有股权比例低于50%的企业不再简单套用国有及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监管制度,实行更加市场化的监管机制……重庆提出的一系列国资监管新举措,让人眼前一亮。

  尤其在分类监管方面,重庆将国企划分为公共服务类、功能要素类、竞争类三大类,公共服务类企业以贯彻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完成各类重大专项任务为主,重在追求社会效益,以营运效率、服务质量、运营安全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功能要素类企业以金融服务、要素交易、投融资为主要业务,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风险防控,兼顾当前效益与长期效益,以市场化考核为主;竞争类企业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运作规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实行市场化考核。

  廖庆轩表示,为实现“管资本”,一方面将深化国资委内设机构改革,简政放权,把应该由企业管理的事项交给企业;另一方面优化监管方式方法,充分运用公司章程约束、任期契约等,着力加强战略管理、发展目标、布局结构、公司治理、考核分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监管。

  “通过整体上市等方式‘混合’发展后,国资委当然不宜再采取目前这种管理模式。”重庆市长黄奇帆说,国资监管部门应作为上市公司的股权持有者,以股东身份,在董事会中发挥作用,相关人员,要懂得在董事会里代表国有股权发表意见,而不是直接管资产、管经营。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