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档案馆:64年前就有“新能源”公交车

2014年05月23日 16:04   来源:新民晚报    孙云

■ 白煤炉公交车

■ 木炭燃气炉公交车

  上海即将迎来解放65周年纪念日。今天上午,上海市档案馆从350万卷馆藏档案中,精选出一批反映上海解放后城市建设的珍贵文献及照片向社会公布。从今天起,将陆续以实物和数字档案形式与市民见面。昨天,记者先睹发现,为了打破经济封锁、自力更生,上海街头早在1950年就出现了“新能源”公交车。这些困于汽油缺乏而采用土办法制造的公交车,让逃离上海的外国资本家曾预言的“不消两年,南京路上将只有轨道而无电车”成为泡沫。

  包括记者在内的首批观众都没有见过档案照片中这200辆“长尾巴”的公交车,不过,在上海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里,这些拖着木炭燃气炉、白煤炉的公交车,却发挥过很大的作用。据档案专家介绍,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西方国家实行经济封锁,美蒋武装则封锁海上运输,并轰炸城市、铁路、船只,企图断绝上海的内外交通运输,造成石油进口极度困难。公交公司是消耗汽油最多的单位,汽油短缺时,公交车最初曾使用汽油、煤油等“混合动力”,后来,连混合油也没有了,不得不进行替代燃料的研制开发。

  最初,公交车使用木炭作燃料,然而,动力不足,车速很慢。公交公司的朝鲜籍技术官员金官奎积极钻研利用白煤代替汽油,给公交车装上煤气炉,积劳成疾脑溢血去世,陈毅市长亲自布置给他举办追悼会并送花圈。后来,总工程师张德庆继续钻研,终于在1950年研制成功,使公交车从吃油改吃煤气。

  为减轻车辆自重,煤气炉装在拖车上,拖在公交车后面上路行驶。因为这些不消耗有限汽油储备的“新能源”公交车对国家财政开支贡献很大,上海市政府还专门奖励张德庆人民币1000万元(旧币),根据同批发布的上海解放后金融类档案显示,按照当时的物价,大约可以购买数万公斤大米,可谓是一笔巨奖。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