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委社工委书记谈便民:建一刻钟服务圈、让高级人才扎根社区、政府购买服务
面对老百姓日益“挑剔”的需求,首都社会建设工作如何不断提升水平?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主任宋贵伦日前做客新华社北京分社主办的2014民生银行“首都民生对话”节目,讲述了首都社会建设的点点滴滴。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满足便民服务
一个社区周边菜点、商店、理发店等百姓生活离不开的基本服务设施,究竟能不能满足需要?这个看似并不复杂的问题,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及时掌握并不容易。宋贵伦说,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是否便捷,公共服务是否完备,正是我们平时所关注的。
北京市社会建设办公室2009年成立以来,把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放在首位。“此前,由于没有专门负责社会建设工作的部门,社区内的设施由不同的政府部门‘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和缺项都难以避免。”宋贵伦说,社工委成立后,把公共服务分为十大类、60项、180小项,每个社区逐一排查。
从2010年起,北京着力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如今已覆盖了55%的社区。“这几年,我们把全市2880余个社区都理了一遍,按照步行15分钟的半径,缺什么补什么。”宋贵伦说,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覆盖70%的社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全覆盖。
让高学历人才留在社区,正研究把社工纳入公务员体系
让社区工作流程从随意到规范,让社区工作者更加高效和专业,一直是宋贵伦的心愿。如今,北京的社区工作人员中80%以上都是大专及以上学历。他们秉承着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奉献意识与专业理念,将高效的管理方法带到基层。
“社区、社会工作等概念,在我国是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宋贵伦说,过去居民大都住在“大院儿”“单位宿舍”,社会服务由单位提供。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北京市把当时全市5000多个社区重新组合,变成了2500多个社区,随后又逐步把居委会变成社区居委会,人们渐渐有了社区的概念。
从2009年起,北京启动“大学生社工计划”,面向社会招聘了5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如今他们大部分还留在社区工作岗位上。目前,全市2880余个社区里,有3万多名专业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人员中80%以上为大专及以上学历。
“如今社区工作者3年一届,如果干满两届还没有上升的职业通道,就很难留住优秀人才。”宋贵伦说,目前正在研究如何把社工纳入公务员体系。
用政府购买服务撬动社会组织发展活力
什么是政府购买服务?宋贵伦打了个比方说:“比如过去政府对百姓的服务‘保姆式’全包,打造一项服务要投入100元钱,现在政府用20元分别支持5个社会组织,发挥引导的作用,可以服务更多的群众。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可以充分竞争,谁能提供良好的服务,我们就支持谁。”
2010年起,北京市政府启动了使用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4年来,总计投入2.53亿元,购买了1544个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累计服务对象达到789万人次。小杠杆撬动了社会大力量,小资金激活了社会组织创造活力。
目前,北京的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涵盖的人群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特困人员等11大类特殊群体。从2010年的300个项目,到2013年500多个项目,这些年购买服务的资金、规模都有了一定的增加。”(记者赵琬微)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