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晨报》报道,昨天,“上海医改试验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式运营,上海医疗界顶尖专家首次在非公立医院集体亮相,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许迅、胸科医院肺内科主任韩宝惠……这些平时在公立医院很难预约到的专家在这里“抱团”多点执业。院方表示,目前多点执业的专家已超过90名,门诊挂号费为300元—1200元,普通病房与公立医院特需病房的价格差别不会很大。对于院内医生自由多点执业,多数公立医院管理者表示“不反对、不鼓励”。
正式开业首日七成患者来自外地
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网站上,来自市儿童医学中心、仁济医院等8家沪上三甲公立医院的知名专家已经开始接受预约。52名专家在网站上列出了“多点执业”时间表。
昨天是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正式开业的第一天,“试运行好于预期。”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表示,外地患者比较多,来院就诊外地患者比例总体接近70%,这或许能缓解本市公立医疗机构看病难的现状。
意外的是,虽然是家高端综合性医院,小病人却占到了门诊量两成。“没有拥挤、排队的现象,也没有焦虑、急躁或无助的心情,面带微笑的护士全程陪同包括挂号、初诊信息登记等每一个就诊环节。在候诊和等辅助检查结果的过程中,孩子还可以在护士的陪伴下做游戏,服务很到位。”来自云南的一名患儿母亲带着6岁女儿来看病,大感意外。
医生多点执业公立医院不反对、不鼓励
昨天共有55名病人预约门诊。四台手术同步进行,由多点执业的合作医生主刀。这是一次看病方式的改变。第一次多点执业,专家们大叹和在公立医院看病不同,更加“笃悠悠”。每名医生接诊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全天门诊量上限为30名患者。在这里,医生的个人收入只与诊疗活动相关,与医药费、检查费完全脱钩。
仁济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专家黄翼然是第一个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开展多点执业的医生,他所在科室有近50名医生,其中近1/3已成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多点执业医生,“此前仁济医院已成为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签约医院,执行难度并不大,但需要保证不能影响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疗质量。”
在这里,不少多点执业的专家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共同坐镇多学科联合门诊。昨天,记者在多学科联合门诊看到,一个30多岁外地乙肝女性患者,既往有流产史,再次备孕过程中发现血小板异常升高。为此,多名专家共同会诊,在最短时间内制定下一步诊疗方案。
专家“抱团”多点执业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从2013年12月底签约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8家沪上三甲公立医院,到今年3月28日起开通患者预约制;从4月初迎来第一个患者,到5月14日第一个经过上海市卫生部门审批备案的多点执业医生受邀为患者看病。
本市大多数公立医院管理者对院内医生自由选择多点执业,抱以不反对、不鼓励的态度。一名三甲医院负责人坦言,有能力多点执业的医生,大多具备丰富临床经验,可培养出一名这样的医生,医院付出成本巨大。此外,当前公立医院本就承担繁重临床任务,医生人手不算充沛,医生多点执业,势必分散在第一执业点的精力,临床质量恐受影响。也有管理者认为,不反对人才流动,但是流动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人才的培养成本与回报。对此,不少市民担心,多点执业后,普通病人去公立医院看好医生是否会更难。
(责任编辑: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