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收入超过20万,比外出打工要好得多!”广东中山市坦洲镇农民梁玉兰告诉记者,自中山市试点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后,她就承包了20亩地种番石榴,如今成为当地出名的种植能手。梁玉兰的经历并非个案,整个中山市有超过65万亩的农地实现经营权流转,农用地流转率达到92%。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如何鼓起农民的“钱袋子”?如何实现农户与商户“双赢”?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股份制改造 租地强过种地
中山市三角镇的种植户李恒海算了一笔账:一亩水田种双季稻,两造共能收获1500斤左右的粮食,按照国家收购的最高价1.5元/斤,一年毛收入有2250元,但还得除掉耙田费300元/亩、农药及化肥300元/亩、收割费200元/亩、插秧费200元/亩的成本。
“加上来自省市镇的各种补贴486元,如果不算人工,每亩纯收入1700元左右。”李恒还说,种粮食不如外出打工,以前村里的地有的撂荒,有的则以极低的价格租给他人种植。
为了杜绝土地撂荒现象,变农户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提高农用地经营效益,广东中山近年来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土地化零为整推进土地集中流转。
第二轮土地承包完成之后,中山市全面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村民可将土地自愿有偿流转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中山市农业局局长李小建说,对农村集体土地和经营性资产进行清产核资之后,以一定时间为界限界定股东资格,按照“生不增,死不减”的原则,实行股权固化,量化到人,颁发股权证,农民按股分红。
农地集中到村民小组或者村经济联社之后,集中连片的土地再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发包出去。中山市三角镇蟠龙村支部书记古亮开说,土地集中在一起之后,方便了种植大户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村里土地租金从原来的每年600元/亩增加到了2000元-2500元/亩。
土地租金上升,农民收入随之增加。记者在村民郭霞珍的股权证上看到她仅有0.48亩耕地入股,每年分红约900元。“单靠种地养不活一家人,外出打工又顾不上种地,干脆把地租给集体,每年能拿到固定租金,自己还可以到外面打份工。”郭霞珍说。
规模效应产生 商户农户双赢
东边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中山市三角镇鱼类养殖的重要基地,22名社员的养殖面积达到了450亩。社员苏婉芬四年前以每亩每年1500元的价格,从村集体租了150亩的养殖面积,养殖生鱼及四大家鱼。
“如果450亩全部用来养殖生鱼,一年光饲料成本就可以节省135万元。”苏婉芬说,养殖户组成合作社以后统一采购饲料,每斤饲料的价格可以便宜0.25元。养殖一斤生鱼需要饲料1.2斤,每养殖一斤生鱼即可降低成本0.3元。按照亩产1万斤生鱼计算,一年下来,光饲料一项每亩就可以节省成本3000元。
另一些集中流转的土地则用来种植小水果等其他经济作物。记者在中山市坦洲镇新合村三丰生产大队看到,村里有400多亩农田集中租给种植大户种番石榴。
“土地集中到村里或者村民小组之后,可以实现连片出租,连片规划农田水利设施,从而能够拿到更高的地租。集中出租的租价为900元/亩,远高出农地零星出租时300元/亩的价格。”中山市坦洲镇新合村支部书记樊锦华说。
得益于土地集中流转,中山市目前形成了横栏镇、古镇镇、小榄镇花卉苗木产区、三角镇、民众镇蔬菜产业区等多个优势产业区;产生了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4个;连片整合开发规模500亩以上的农业现代园区30个。
优化土地流转 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中山市农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形成5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52.75万亩;其中10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43.77万亩;100亩以上规模面积近13万亩。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文龙说,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
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统计数据显示,中山市2003年至今已经实现10万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2013年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经营和外出劳务所得合计11026元,占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60.4%。
杨文龙说,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转移,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加快,土地租金大幅飙升,再加上生产资料涨价、人工成本上升,种粮的比较效益日益偏低,局部地区出现农村土地“非粮化”趋势,甚至出现了借土地流转之名搞“非农”建设。
李小建说,抑制“非粮化”就要解决好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不断加大对粮食种养户的扶持力度。中山市目前正在争取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为农民降低种粮成本、提高种粮效益、防范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记者 刘彦武 欧甸丘)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