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遇今年最严重雾霾侵袭 市民质疑秸秆燃烧是主因

2014年06月13日 20:03   来源:新华网    廖君 冯国栋

  城区空气呈土黄色,弥漫着浓浓的烟尘味,不少市民感觉咽喉不适,眼睛刺痛……从12日开始,武汉遭遇今年春节以来最严重的雾霾侵袭。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初步判断,空气污染突然加重,周边地区秸秆燃烧是主要原因。然而这一说法却引起一些市民的质疑,真是秸秆惹的祸?为何官方与民间PM指数大不同?多地重拳治霾,为何难逃“霾”运?

  燃烧秸秆真的是祸首?

  一些武汉市民说,一大早出门就感觉不对劲,天空灰矇矇的,看什么都不清楚,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怪味,到下午,怪味更加严重。

  有网友发微博说,“今天武汉空气如此差,像烟一样,简直不能呼吸,连室内的空气都被污染了,前段时间还是蓝天白云,怎么突然这几天老天变脸了?”更有网友调侃称,“今天的武汉自带复古相机的效果,用手机拍出的照片都是泛黄的。”

  12日下午,武汉部分地区的能见度不足100米,许多车辆为安全行驶都提早打开车灯。

  武汉雾霾从何而来?武汉市政府应急办通过官方微博通报称,武汉厂矿、工业企业没有发生事故和超标排污事件。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初步判断,市区空气污染突然加重,主要原因是周边地区秸秆燃烧。

  环保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发布的秸秆焚烧遥感监测日报称,共监测到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山东的秸秆焚烧火点162个。这些地区的浓烟顺东北风,进入湖北。监测数据显示,空气中的元素碳、钾离子监测值上升了8倍。这也正是秸秆焚烧后产生的两种主要元素。

  据了解,除了周边焚烧秸秆,灰霾天与武汉近期天气状况不无关系。武汉市气象部门分析称,12日早,武汉1000米左右的空中出现了逆温层,就像一个盖子盖在武汉上空,空气中污染物无法向上运动,滞留在地面附近,致使霾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一些市民质疑,2012年和2014年,武汉因同样原因遭遇雾霾袭城引发市民质疑。“雾霾还有规律性?”武汉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邢汉文分析,要想秸秆夏季不再重现,症结在于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

  官方与民间PM指数为何大不同?

  “这是武汉今年以来最强雾霾。”武汉市气象台高工张翠荣说。12日中午,武汉中心气象台发布霾黄色预警,襄阳、随州、武汉、孝感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公里的霾。下午,武汉部分地区能见度降到1公里左右。

  当晚,环保部官网数据中心实时数据显示,在全国161个城市中,武汉空气质量指数排名全国倒数第一。

  武汉市环保局通报,12日武汉首次出现PM2.5和PM10浓度双双“爆表”。

  记者了解到,根据环保部制定污染物浓度限值,当PM10、PM2.5的浓度超过600微克/立方米、500微克/立方米时,对应空气质量指数上限500,出现更高浓度即为民间俗称的“爆表”。

  在武汉,雾霾给市民带来不便。有市民下班后买不到口罩,就用湿纸巾贴在脸上应急,防止吸入空气中的尘埃。当晚,雾霾成了当地网民微信朋友圈的主要关键词。

  有网民质疑,面对眼前不争的事实,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却远低于手机软件显示数据。当各种手机软件上武汉空气质量纷纷爆表时,武汉官方的数据仍徘徊在500爆表线以下。

  对此,武汉市环保专家称,评价空气质量等级的“优、良、严重污染”等,必须是某一天零点到24点的平均数据,以一小时某一污染物的浓度来评价当天的空气质量,并不规范。很多手机软件数据是不同地区污染物的每小时数据,一些非官方网站的数据准确性存疑。

  城市为何难逃“霾”运?

  “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武汉群众中流行的口头禅,侧面说明群众对政府治霾的期待。武汉市政府今年出台铁令,4月起,对各城区治理雾霾工作实行达标考核,考核采取百分制,PM10和PM2.5浓度指标的权重高达70%,各区得分和排名每月公布,排名靠后的责任人会被追责。

  像武汉一样,今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也签下治霾“军令状”,吹响治霾“冲锋号”。有的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治理清单”,提出要淘汰燃煤小锅炉,要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脱硝改造,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

  如此决心,为何难破“雾霾魔咒”?武汉气象部门称,雾霾的形成是一个大区域、多物理过程,不同大区域之间的雾霾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同时它还涉及大气物理、化学、生物、陆地与大气耦合等多种因素。

  邢汉文表示,焚烧秸秆易导致雾霾。在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每年夏天全省会产生庞大的秸秆资源,增加成本处理秸秆的观念未被农民普遍接受。

  据了解,目前国内已掌握秸秆造纸、秸秆制炭、秸秆就地腐熟等多项综合利用技术,但使用新技术处理秸秆,一亩地成本增加近20元,需要建立专项补贴等长效机制,让农民自愿将秸秆回收综合利用。

  武汉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罗教讲认为,很多地方政府的治理雾霾的决心非常坚决,但治理思路还停留在“各扫门前雪”的闭环管理层面。受职能所限,以及协调机制尚不成熟等因素,单个地区政府无法跨地区治理雾霾。

  专家认为,目前雾霾连片,已非一城一池,地方政府“责任田管理”的工作机制,已不利于从整体上解决大气污染治理,须区域联合行动,采取联防联控,共同治理雾霾。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