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诗歌带给世人的思考

2014年07月03日 10:46   来源:中国西藏网   

  2010年的电影《非诚勿扰2》,除了让扎西拉姆·多多和她写的诗歌《见与不见》着实火了一把,更将另一位历史人物推到大众面前——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面对近些年“仓央嘉措”现象的此起彼伏,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任何文学作品但凡打烙上他的名字必会引来观者频频驻足呢?学者又是如何从专业角度对这些现象进行解读的呢?

  西藏社科院原副院长、著名藏学家巴桑罗布认为,世人视角中的仓央嘉措距离真实层面相差甚远,正是因为“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都以猎奇的心态”对待,才使得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人物。

  那么,历史中的仓央嘉措到底是何许人也?

  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在藏南一个信奉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平民家庭,后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15岁时正式被立为六世达赖,进入信奉格鲁派(黄教)的布达拉宫。由于实际掌权者桑结嘉措和后来清廷在西藏的驻军首领拉藏汗之间的政治矛盾,年轻的仓央嘉措被迫生活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据史载,1706年赴京的路上,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弃尸骸”,年仅24岁。

  《见与不见》作者扎西拉姆·多多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表示,仓央嘉措写情诗是为了逃避当时严酷复杂的政治现实,以达到宗教目的,而非因他本人就是个“传说中的情圣”。

  “我的诗被误传为仓央嘉措的作品,不是因为我们的诗本身很相像,而是因为人们首先就误解了仓央嘉措,以为他是佛门中的有情郎,所以但凡是带有情感同时具有禅意的作品,都容易被放到他的身上。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试图解释,但是人们不愿意了解”。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