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承载着人民深沉的期盼。2014,当西宁站在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并存,困难与压力的同在,西宁向前发展的目标不改,向前冲的步伐不停歇。
虽然地处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但西宁发展的理念决不落后,西宁要从改革的最大红利中,实现发展的最大突破。
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显示,今年有15个方面76项改革工作要点,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政治和党建五大领域!一项项为广大群众带来红利的改革项目、一条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经验、一个个令人欣喜的深化改革成果……西宁正以百倍的改革勇气和智慧,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干出亮点,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力争走在全省前列!
聚焦突出问题
力争走在前列
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建军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要求,改革要聚焦突出问题。要搞清楚影响和制约西宁发展和谐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群众关心和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西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性问题是什么。改革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对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和为可持续发展打基础的事情要研究透,分难易、分轻重、分缓急地有序推进。
对于西宁改革目标,王建军指出,西宁改革要力争走在全省前列。要激励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当前我们在面临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要做到有困难就去克服,没困难就往前走。各级组织、单位都要有担当意识,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这对西宁改革是个支撑,要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热情保护好、支持好。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予波就西宁改革强调,市、区县政府和各部门要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按骆惠宁书记要求的“改革开放高地”来定位、求作为,把改革的文章做足做透。各地区、各部门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把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放在优先位置,实现从“以审批为主”的管理方式向“以服务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不断优化审批流程,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让各类市场主体释放出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西宁深化改革
具体要改些啥
结合当前改革发展形势和我市实际,我市今年提出了15个方面76项改革,并以要“一项改革、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确保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力争各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为全省改革作出示范。
●简政放权:逐项梳理出全市取消、下放、合并审批事项73项,市级37个部门审批事项由原来的342项减少为276项,精简19.3%,成为历年来清理力度最大的一次。为推进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为企业松绑、给百姓减负,取消了民办学校聘任校长核准、清真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资格年审等行政审批项目。为优化程序,调整了临时用地、改变水利工程原设计主要功能等审批项目。采取推行网上审批试点、流程再造等措施,进一步健全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四级联动的便民服务体系。
●培育市场主体:经过几年的政策扶持和培育,我市市场主体总体规模继续扩大,但相对水平不高,与全国及发达城市的发展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市下大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将在改革中建立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启动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快电子交易平台建设。
●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改革中我市将实行财政资金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并举,综合运用预算安排、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以奖代补、股权投资、金融激励等各种方式,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强化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的有效联动,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放大效应,加快形成多元投融资机制。
改革成效
要经得起检验
改革的指向是为人民而改革,唯有如此,每一步改革的推进,才有可能最大范围地凝聚共识。而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成果如何检验?我市建立四大机制确保改革成效经得起检验。
●开门改革机制:实行“开门改革”,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对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采取征求意见、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适时出台。并对出台后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督导,及时反映改革动态,力促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领导牵头机制:牵头单位领导为改革项目负责人,牵头单位具体抓各项改革落实,制定改革项目计划书,明确改革的背景、面临的问题、具体思路、设想,改革的主要任务、目标,确定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积极推进各项改革,配合单位要积极配合,对推进不力、阻挠改革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
●改革目标考核制:凡改革项目涉及的单位、明确的各项改革任务,要全部纳入市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改革绩效评价,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效。
●定期检讨机制:定期对重大改革决策,项目推进过程进行检讨,查摆改革工作不足之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出和收集合理化建议,形成解决问题、完善工作的具体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