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周前,市发改委公布了本市政府工作部门的第一份权力清单,41项权力事项明明白白。政府自我限权,规范和明确权力运行的范围、程序、环节、过程、责任,这样的权力清单制度,将在各个部门逐步建立。
改革,千头万绪;利益,错综复杂。哪里着手——聚焦关键环节;关键在哪——制度创新从政府自身改革做起,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带动各方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强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用“减法”赢得竞争先机
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区”,一个新词随着自贸区的建立日益为人们所熟知——负面清单。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得到了最热烈的掌声。
“企业注册从29天缩短到4天,这种变化带来的红利不可想象。”与百视通公司合资拿下自贸试验区“001”号备案证的微软公司负责人坦言,企业当然希望税收等优惠政策,但便利的营商环境、公开透明的制度和完备的功能,是企业最需要的。
这正是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
日前,弘毅投资通过自贸区跨境投资平台,成功从试验区向外投资1.86亿元人民币,与苏宁电器共同收购PPTV,成为区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海”第一单。弘毅投资负责人说,从自贸区“出海”只需5天就走完过去几个月的审批流程。
当世界经济正迈入新一轮全球化发展时期,要想在竞争中占得先机,上海必须优先考虑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开放倒逼改革,也让简政放权成为政府改革之道。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去年上海取消和调整审批事项153项,今年上半年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757项,最近还将取消和调整77项。
可复制、可推广,也让上海各区县政府纷纷加快自身改革步伐,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
位于巨鹿路139号的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内,数十个窗口环绕。当企业办事人员向工商窗口递交材料的同时,窗口后办公区域的工商工作人员已直接审批材料。
为提醒工作人员“提速”,这里的电脑装有监察软件,当接近审核办理最后期限,黄灯闪烁;超过期限红灯亮起。政府的变化激发了活力,巨鹿路139号每天商务人士进进出出,连看车的阿姨也忙得无暇坐下。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社会诸多方面,但各项改革的深化都绕不开政府。政府的运作模式、效能高低,对整体改革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政府改革既是几大改革的基础,也是保障。”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臧志军等专家看来,政府改革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
强化“透明”的意义
政府改革,就是要下决心“割自己的肉”。
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市场是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是只闲不住的手”。上海市发改委自亮家底,公开自身的行政管理权限和权力运行状况,在一些专家看来,正是要给行政职权打造一个“透明的制度笼子”,让“闲不住的手”即使“忍痛”也不能“越界”。
今年,上海还将深入推动财政预决算公开,加强“四本预算”统筹管理,提高公开透明度,加大对权力的制约。“41项权力事项每一项都有法可依。”市发改委政策法规处负责人介绍,过去政府职权中多少存在“合理、但没有法律依据”部分,此次将此类权力彻底剔除。
依法行政,同样是政府在改革中为自己戴上的一道“紧箍咒”。
5月6日,一场因房屋征收引发的行政诉讼,让黄浦区区长彭崧站上了被告席,不仅当庭回答原告疑义,辩论阶段还做了大段陈述。经审理,法院驳回原告诉请,但也提出一系列政府可改进之处。“行政诉讼,只有原告和被告,没有官员和平民之分。”彭崧说,参加庭审能学到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公平的推崇。
到庭旁听的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所长刘平认为,行政首长出庭,可以检验行政行为是否经得起法律的审查,也督促行政部门在行使权力时,多一根依法行政的弦。
一些专家认为,区长坐上被告席,是向市场释放信号——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市场主体都是平等的,也传递出政府依法行政,平等地对待市场每一个主体的意愿:“平等是市场的基础,只有平等对待企业,才谈得上政府为市场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政府改革、转变职能真正的内涵。”
突破利益固化藩篱
每周一,身着深蓝色制服的浦东新区洋泾市场监管所的朱丽萍都要跟同事一起到巨野路上的栖山农贸市场日常检查。过去,属于工商部门的朱丽萍只需对市场内摊贩进行票证查验,如今她还要负责公平秤校准、食品安全检测等原质监和食药监的工作。
“八个大盖帽管不好一桌饭”——这曾是全国网民对市场监管状况的调侃:监管主体多,却各自为阵,相互扯皮;基层执法人员少,面对蓬勃市场无以为继。
在浦东,原先工商、质监、食药监三个部门从今年1月1日整合为市场监管局,内设机构由原先的29个减少到17个,机关编制人员从264名减少至198名,全局80%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派出机构。
浦东试点的基础上,上海已明确将在8个中心城区试点市场监管体制“四合一”,同步完善管理机构、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设置,加强综合配套保障,推进市场监管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这是一件政府向自己“动刀”的事,如今这样的事正越来越多。在张江,十几位审批工作人员坐在一个教室里听课,他们来自规土、建设、科技、民政等不同部门,今后有一个统一名称:“审批全科医生”。“带教老师”——张江行政服务中心主任严林说,“培养全能型审批员就是为了打破职能部门‘一个萝卜一个坑’,分门把守审批环节的旧模式,让改革从单纯压缩时限变为整体效能的提升。”
曹路镇投资服务中心办事员崔晓东现在每次去浦东市民中心办事,随身只要携带一个公文包、几张A4纸。而过去要复印好两马甲袋材料,“以前同一份材料要向好几个部门递送,为每个部门都要准备一份。现在很多部门的信息实现了共享,我去办事也就一身轻了。”长期与审批业务打交道的老崔感叹,“不同部门之间打破‘围墙’,互通有无,政府的观念真的在改变。”
政府改革越多,企业的笑脸也越灿烂。在上海从事个体经营十几年的张超夫妇,从个体户变成企业主,企业升级无需改名,3万元注册资本金也允许在2年内交完;中国银行信息中心(上海)二期项目的工程师说,今年浦东取消了专项评估、评审,大楼玻璃幕墙“安评”报告可以与施工图一并审查,时间节省了一半;在奉贤,文具企业晨光公司仅用了87天就办齐了物流仓库开工手续,赶上学校开学的商机,今年销售增长20%的目标十拿九稳。
各级政府正在努力管住、管好自己的“手”,将市场主体地位渐渐还给企业,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这正是行政审批改革的精髓。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张侃理)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