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4江苏高招二阶段志愿填报7月30日17点截止

2014年07月30日 11:13   来源:扬子晚报   喻贤璐 蔡蕴琦 张琳

  今天是第二阶段志愿填报的最后一天,第二阶段志愿填报的截止时间是7月30日17:00。考生须在上述规定时间前登录网上志愿填报系统(http://www.jseea.cn或http://gkzy.jseea.cn),凭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网上填报平行院校志愿(含艺术类传统志愿),并对自己所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负责,不需要现场签字确认志愿信息。高招专家提醒说,二阶段填报时最好服从专业调剂,降低退档风险。  

  不要轻易改动志愿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处周承东副处长提醒考生,每年最后一天填报志愿,会有很多不准确的消息在坊间流传。大都是今年本三线、专科线或升或降,这些消息的消息来源模糊,家长们口耳相传的形式出现,千万警惕这些消息,不要因为这些消息改动已经填报的志愿。专家提醒,考生最好先填好志愿,之后可以再改。“有很多考生很‘沉得住气’,一直等到最后一天才填志愿。最后一天可能出现网路拥堵,信号出现偏差等情况,防止志愿填报不上的情况发生。”

  专业服从降低退档风险 

  周承东建议,考生在填报二阶段志愿时,最好选择专业服从。有很多高分考生,一心想上某学校的高分专业,专业选择不服从,很有可能因为所选热门专业分数太高没有录取而被该校退档的窘境。平行志愿是一次投档,考生分数达到该校最低分数线,档案则会投向该校。考生因为专业不服从调剂而被退档,对自己的伤害很大。“特别到二阶段,如果再被退档,录取机会又少了一个。”专家建议,最好把6个志愿全部填满。专业调剂时,会先根据考生所填6个专业依次调剂。这比不填满时,电脑随机分配的可选择性大得多。

  征求志愿时关注“院校服从” 

  每批次平行院校志愿录取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将通过市、县(市、区)招办、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http://www.jseea.cn)、志愿填报网(http://gkzy.jseea.cn)和有关媒体,及时公布未完成招生计划的院校、专业及人数等信息。未被录取且符合相关批次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条件的考生,须在规定时间(附于《准考证》背面)凭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自行上网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

  在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各批次征求(平行)院校志愿表中,设置了“院校服从志愿”栏,文科类、理科类考生可以填报10所(体育类、艺术类为6所)愿意服从的院校代码,其含义为,考生愿意无条件服从所填报的10所或6所院校和专业。省教育考试院将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据平行志愿投档规则进行投档。其中,艺术类“院校服从志愿”,只适用于使用专业省统考成绩录取的院校,填报“院校服从志愿”的考生必须有专业省统考成绩,且达到艺术类高职(专科)批次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当考生的电子档案投到某报考学校后,学校会根据考生的分数按其报考的专业志愿确定专业。如果考生高考分数达到了该校最低录取线,但所填报的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时,若考生愿意服从院校调剂,学校就会根据分数、考生户口所在地和考生所填报专业把考生调剂到其他学校还有计划的专业;在这种情况下,若考生不服从院校调剂,就会被退档。”

  ■特别提醒 

  明天公布本三专科省控线 

  第二阶段高考志愿填报结束后,省教育考试院将在第二阶段填报志愿资格线上,根据各批次院校的招生计划数以及考生的高考成绩和报考情况,分别划定文科类、理科类第三批本科、高职(专科)统招批次,以及体育类、艺术类高职(专科)批次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第二阶段各批次省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将于7月31日公布。

(责任编辑:杨默)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