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 2014年上半年企业用工情况一次性调查的具体部署,浙江省统计局组织开展了对杭州、宁波、温州市的部分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调查显示 ,被调查的 108家企业就业人员总量减少,招工难尤其是普通技工招工难问题尤为突出,预计下半年企业就业人员总体稳定。
一、企业用工调查的基本情况
全省共调查 108家企业,其中,制造业 72家、建筑业 12家、批发和零售业 12家、住宿和餐饮业 12家。
1. 四个行业就业人数有不同幅度的减少。 调查企业期末( 6月 20日)用工人数 112524人,与上年末相比减少 8518人,减少 7.0%。其中,劳务派遣人员 26893人,减少 12.7%;农业户口 67606人,减少 13.6%。四个行业被调查的企业就业人数都有不同幅度的减少,制造业减少 7389人,减少 13.6%;建筑业减少 727人,减少 1.2%;批发和零售业减少 158人,减少 3.2%;住宿和餐饮业减少 244人,减少 8.1%。有 47家企业因为正常经营或扩大规模需要用工人数增加, 51家企业因正常减员和员工个人原因辞职导致企业用工减少。
2014 年上半年被调查企业用工变动情况表
2. 建筑业普工月底薪中位数最高。 调查企业近期所招普工的月底薪中位数为 2150元,其中月底薪在 1500元以下的占 6.5%, 1500-2000元占 34.3%, 2001-2999元占 32.4%, 3000-3999元占 25%, 4000及以上的占 1.85%。分行业类型看,最高是建筑业 2976元,其次是制造业 2300元,住宿和餐饮业 2050元,最低的是批发和零售业 1850元。
3.近七成企业普通技工的月底薪有上涨。近期所招普通技工的月底薪上涨的企业有 73家,占 67.6%,其中,工资涨幅在 10%以内的企业 61家。在用工成本增加的 73家企业中,反映经营压力明显增加的企业 17家,占 23.3%;有压力但能消化的 51家,占 69.9%;没有压力的 5家,占 6.85%。
4.近九成企业预计用工持平或增加。预计下半年用工增加的 23家,占调查企业的 21.3%;用工保持稳定的 72家,占 66.7%,用工减少的 13家,占 12.0%。预计用工增加的企业中,批发零售业 6家,建筑业 3家,制造业 12家,住宿和餐饮业 2家。
二、企业用工值得关注的问题
1.普通技工是企业最需缺人员。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企业最需缺人员是普通技工”的占被调查企业的 50.9%,需缺的是高级技工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分别占 15.7%和 13.9%,科研人员需缺的占 7.4%。分行业看,需缺的是普通技工和科研人员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分别占 61.5%和 23.1%;对经营管理人员、普通技工和高级技工有需求的建筑业企业分别占 25%、 33.3%和 25%,最缺的是普通技工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企业分别占 58.3%和 66.7%。
2.薪酬问题是“招工难”的主因。在被调查企业中,有 81家反映了招工难,占 75%。从招工难的原因看,企业认为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的占 60.5%,认为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的占 50.6%,认为总体上求职人数减少的占 35.8%,认为招聘渠道不畅的占 11.1%。与上年同期相比,认为“招工难”现象更严重的占 24.7%,认为差不多的占 70.4%,认为有所缓解的仅占 4.9%。
三、关于企业用工的建议
1.企业必须实现自我提升。企业改变原有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依靠创新,加快转型升级,要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员工工资待遇,工资薪酬是吸引求职人员的根本;加强与员工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员工实际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员工,减少人员流动;给员工提供晋升机会,招聘员工时,使求职人员在了解工资待遇的同时,也能看到企业的前景和个人发展空间。
2.加大技能培养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 50.6%的企业表示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企业最需缺人员是普通技工,求职者缺乏专业技术,到企业不能很快上手的问题普遍存在。要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求职人员也要有自我增值的学习意识,不断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业务技能,才能促进就业。
3.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服务职能。目前,随着浙江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必然会带动生产要素的流动,再加上在家门口务工的多种优势,省外务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明显,要解决企业用工难、招工难问题,政府职能部门的桥梁尤为重要。要充分提升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服务职能,加强政策引导,畅通渠道,搭建良好的供求双方交流平台,疏通求职及用工通道,建立一个安全、信誉有保证的劳动就业体系;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解决户籍、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难题,建立和谐宽松的就业环境。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