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疑似失联者遗弃的烟盒和水壶。
“3驴友黑竹沟失联”后续
截至昨日,除发现帐篷、水壶等疑似物品外,3名驴友已经失联26天
9月15日,3名外地驴友在峨边黑竹沟失联的第26天。凌晨2时许,搜救志愿者王麒从沟里撤出后返回乐山,标志着为期5天的第二轮搜救告一段落。除发现了帐篷、水壶等疑似失联者物品外,两轮搜救仍未找到3名失联驴友。目前,两轮搜救的相关数据正在汇总,指挥部今日分析研判后将部署下一步行动。
昨日傍晚,白天终于睡了个安稳觉的王麒,向华西都市报记者回忆了第二轮搜救的全过程。“5天下来很累。”王麒说,但心比身体累。如果下一步还需要,他和队友们还会再次前往。
9月10日
负重50斤进山心情比行囊沉重
我叫王麒,今年48岁,是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乐山支队支队长。从2002年开始户外运动以来,我参与过探寻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源”、搜寻“乐山八大秘境”等探险活动,还多次参与过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山地救援。12年的磨炼,让我积累了一定经验,这次得知3名驴友在黑竹沟失联后,我和3名队员急切地赶到了黑竹沟,希望能为搜救贡献一份力量。
昨天晚上,我们赶到了黑竹沟,并说服了指挥部负责人,同意将我们编入第一组参与搜救。今天早上我们8点多就出发了。每个人都背着约50斤重的背包,里面装着帐篷、睡袋等生活装备,装着安全绳、上升器等救援装备,还装着方便面、榨菜等生活必需品。背包很沉,走出不远就开始喘气,但我感觉心情比背包沉重。
爬山的过程很枯燥,就是一个字“累”。到了下午,在一片箭竹林前,我们终于有了发现——一些箭竹铺在地上,叶子还未完全枯萎,切口处极不规整,应该是失联驴友留下的,用来垫在地上铺设帐篷。我们继续往前走,果然又发现了新的痕迹——在箭竹林间的一棵大树上有3处记号。记号划得很浅、很乱,应该是用小刀划的,这和削箭竹的刀相吻合,记号上已经开始霉变,也和驴友失联的时间吻合。
搜救人员发现疑似失联者帐篷。 王麒供图
9月11日
发现疑似物品累也能打起精神
因为发现了痕迹,我们昨晚没有赶到2号营地。在周围搜寻到天黑后,就在箭竹林间露营,地势很不平坦,一晚上没睡好。但没关系,有什么比发现痕迹更重要呢?想到可能会找到失联者,大家都很激动,早上8点多,又出发了。我们凭经验决定继续往上,山脊上有一条不明显的小路,是当地猎人们套野鸡用过的,希望失联驴友是沿着这条路前行。
走了一段路后,队伍前面传来嘈杂声,有人说发现了巧克力包装纸。我赶紧跑过去一看,包装纸还比较新鲜,赶紧建议大家扩大搜索范围。大家找了一圈,又找到了阿尔卑斯糖的糖纸、压缩饼干的包装袋。捷报频传,让前一天的阴霾一扫而空,大家都憋着劲要扩大战果。
尽管体力消耗很大,但大家都打起了精神,眼睛瞪得很圆,不放过蛛丝马迹。果然,一段路后又发现了帐篷、帐篷杆,到最后还发现了一只水壶。壶里还有小半壶水,旁边有一个新鲜的烟盒,水壶可是保命的东西,怎么能随意扔弃呢?我想,他们可能在此休息,抽抽烟解解乏,把水壶放在旁边,走的时候忘带了。
9月12日
只剩块沙琪玛还好增援赶到了
我跑到山顶上找到手机信号,把拍到的线索发给指挥部。经此前脱险的驴友小李辨认,这些东西极有可能就是3名失联驴友留下的。但我们的激动还是被现实冲淡了,发现东西只能说明他们来过,不能说明他们还在附近,更不能说明我们就能找到他们。果然,自昨天发现水壶后,就再也没有发现过有价值的线索。
今天是进山的第3天,过了今晚就要断粮,按计划要往回走了,但由于昨天在狐狸坪山下发现了线索,指挥部让我们今天再去那里重点搜寻,并把原本在另一路的第三组也调过来,还新安排了20人从外面进来给我们送物资。
喝了半盅稀饭后,我们又赶往狐狸坪山下,在昨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范围。中午的午饭是一小块沙琪玛,我想了半天没有舍得吃,万一今晚物资送不进来,我还要靠他保命。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到下午4点多,第三组就来汇合了,到晚上7点多,送物资的队伍也到了。新送的物资很丰富,有馒头、黄瓜、火腿肠,可是一整天没有新发现,我又怎么吃得下呢?
9月13、14日
穿越石门关迷了3小时的路
虽然补充了物资,但连续几天的搜寻,还是让大家疲惫不堪,而搜寻没有新进展,更让大家一筹莫展。狐狸坪山下已经搜了几遍,失联驴友究竟在哪呢?根据设计线路,他们最终将穿过石门关,经三岔河从沟口出沟,我们4名队员临时加入第三组,决定今天往那个方向碰碰运气,而我们之前所在的第一组,则向另一个方向继续搜寻。
翻过“阴阳界”后,我们又发现了压缩饼干袋和巧克力袋,但不确定是不是他们留下的。每找到一样东西,队员张统军都会详细记录下来,包括拍照、测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以便下山后汇总分析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参考。就这样边走边搜,我们在没有路的原始森林里缓慢前行,一直走到三岔河露营时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
9月14日是进山的第5天,天亮后继续往石门关进发,感觉身心都已经快要崩溃。从石门关往沟口很难走,下山的坡度很陡,只能慢慢往下挪动,一些地方还塌方了,需要绕很远的路。绕行的时候,山里气象变化万千,指北针出现了误差,我们竟然还迷路了,向导足足找了3个小时,才重新回到正确方向,多亏了我带的6个对讲机,让大家这一段路没有走散,最终在天黑时走出了沟口。(华西都市报 丁伟)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