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是具有中国特色、植根广大农村的卫生工作者,长期以来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我区由于特殊的地域条件,总人口的80%以上生活在农牧区,乡村医生队伍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是否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6月以来,全区各级相关部门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继续坚持以发展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为重点,不断完善基层医疗设施条件,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力度,严格乡村医生执业资格,逐步加强我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确保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看得好病。
“以后看病就在家门口了,很方便!”林芝县林芝镇康扎村村民普布次仁十分高兴,因为他所居住的康扎村将建设集诊断室、治疗室、输液室、药房和藏医室等为一体的村级卫生医疗站。
据了解,与康扎村卫生医疗站同时开建的还有定村、开朗村、洛木村等25个村级卫生医疗站,每个医疗站建筑面积约88平方米,分设有诊断室、治疗室、输液室、药房和藏医室。
这批项目已于今年5月14日正式开工建设,投资约700万元,将于2015年10月前全部建成。届时,将直接惠及该区域偏远农牧区6100余名群众,全面实现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覆盖。
我区总人口的80%以上生活在农牧区。衡量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成效,关键还在于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是否得到有效保障,而建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以及配备良好的医疗器材和医卫工作者,则显得极为重要。但一直以来,我区卫生人才分布不均衡、基层和边远艰苦地区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是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长期面临的重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近年来,我区坚持以农牧区医疗卫生事业为重点,不断完善基层医疗设施条件,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工作力度,落实乡村医生补贴待遇等,逐步加强我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一村一卫生室”建设步伐,让群众在家门口看病、看好病成为现实。同时,在人才引进、培养培训、奖励激励等方面下工夫,用体制机制留住人才,不断推动全区卫生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西藏自治区卫生人力发展规划(2013—2020)》,公开召录761名卫生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使全区卫生人员总数达14335人。同时,不断健全基层卫生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了村医岗位补贴机制,村医月岗位补贴达600元;建立了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生活补助制度。按照全区二、三、四类地区和边境乡镇、非边境乡镇分类,为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发放生活补助每人每月300至950元。
制定《西藏自治区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细则》。放宽了对基层卫生人员学历、论文的要求。
全区基层医护队伍不断壮大。在首批“全国最美乡村医生”洛松江村之后,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布穷医生也被评选为“全国最美乡村医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世界仍在应用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传统医学体系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藏医药学,时至今日仍然深受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推崇和接受。而且,至今仍有一大批基层藏医活跃于广袤的草原、深山峡谷和农田间。
自治区卫生厅藏医药管理局局长白玛央珍说:“在西藏,藏医疗法颇受老百姓欢迎。全区基层藏医医疗机构都能运用藏医火灸、金针疗法、藏药浴等技术,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诊治。部分县级藏医院及藏医部(科)利用本地藏药材资源,能够自制近百种常用藏药制剂。”
截至目前,西藏现有的33所藏医机构中,包括1个自治区级、6个地(市)级和22个县级藏医院,其他县级医疗机构均设有藏医科。全区藏医机构病床达1364张,藏医在编人员1901人。
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及医护队伍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全区75%的乡镇卫生院和约13%的村卫生室都能提供藏医药服务,其中,40%的村医能用藏医诊疗手段为群众防病治病。
据介绍,2013年,我区将藏医药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藏医药特色制定了《藏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并在全区逐级开展培训。同时,为全区县级藏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订制了900套藏医传统医疗器具,完善了农牧区藏医药服务功能。全区县、乡、村各级藏医机构基本都能够开展藏医适宜技术服务,使藏医适宜技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推广。
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伴随着藏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的长足发展,下一步,我区将力争把自治区藏医院打造成西北5省(区)藏医综合医疗中心和国家藏医药研究基地。到2020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和100%乡(镇)卫生院设立藏医诊室和藏药房,75%以上的村级卫生室能够提供藏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