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新疆好地方——新疆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综述

2014年10月10日 13:40   来源:人民日报   

 

 

  大盘鸡、拉条子、馕包肉、茂密的葡萄架、甜美的哈密瓜;老艺人弹着都塔尔,唱着欢快的歌,姑娘戴着小花帽,穿着漂亮的丝绸裙,跳起麦西来甫,笑迎远方的客人……这里就是新疆。

  山川、湖泊、森林、广袤的原野;西北边陲,1/6的国土上,生活着47个民族,2266.63万同胞……这里就是新疆。

  新疆,也是我国严厉打击分裂国家和暴力恐怖活动的主战场,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三股势力”猖獗活动时有发生,暴力恐怖团伙和宗教极端团伙屡屡犯案。

区情特殊,新疆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新疆的建设蓝图上,用如椽巨笔描绘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的美好未来。

  惠民生,老百姓乐享

  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里,大道旁齐刷刷的二层小楼,一水儿的米黄色,整齐有致。

  “要不是政府,我们哪住得上这样的好房子。”村民昆都斯·阿不都瓦依提说,“别墅一样的二层小楼,村民首付只出1万元,政府帮忙贷8万元的5年无息贷款,其余的都由财政解决。”

  从土坯房搬进小楼房,并不只发生在科克墩村。从北疆到南疆,从城市到乡村,这里的土地,见证着民生发展带来的巨变。

  “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新疆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

  要知道新疆民生建设是如何发展、怎样跨越的,我们不妨从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之时放眼以观,看看这4年多的时间里,新疆大地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4年,新疆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总值从4277亿元增加到8510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生产总值从19942元增加到37847元,年均增长10.1%,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

  这4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在了全国的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258元增加到199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883元增加到7394元,超过了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这4年,新疆把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入民生领域。民生投入占公共财政总支出的七成以上,年均增长29.7%。保障房开工114.16万套,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

  为了加快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19个对口援疆省市投资金、拉项目、搞民生。截至目前,援疆省市2014年援助资金到位106.7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5.7%,援疆项目已开工1010个,占全年计划的91.8%。2010年以来,援疆资金累计已达458.5亿元,占5年规划援疆资金总额564亿元的81.3%。

  在喀什经济开发区深圳产业园的一间厂房内,生产线旁的维吾尔族工人正在生产电脑数据线。厂房内安静整齐,井井有条。喀什金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东升操着广东普通话说道:“工人都是从附近村里招的,下一步扩大生产,还要招100多人。”

  在新疆伊犁,江苏省引进的25万锭江苏新盐纺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能提供近3000个就业岗位;正在实施的伊宁创业就业园项目,建成后也能创造1000余个岗位。

  新疆建设兵团也为民生建设和民族团结不断添砖加瓦。3年来,兵团党委整合本级资金15亿元,扶持南疆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居住土坯房、行走扬沙路、饮用涝坝水、取暖靠柴火”,这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前几年的生活状况。这几年,兵团为14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建设保障房30595套、实施棚改惠及10035户,让少数民族群众高高兴兴住进了新家。

  ……

  在新疆大地上,在安居、就业、社会救助、教育、医疗等领域,民生发展不仅给老百姓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也为社会的总体稳定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行动,正能量汇聚

  在微信里,一个叫“哈密小屋”的公众号很是火爆:教维汉双语、做公益;更新很快,访问量不小。

  这是哈密最有名的民间志愿者团体。发起人石军,网名叫“哈密瓜蛋蛋”,他介绍说,“开始只是组织大家去户外活动,后来搞了一些助学和爱心捐助活动,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给贫困学生捐助,为白血病男孩筹款,开展双语教学活动……做公益、学双语的过程中,汉族、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满族等多民族的志愿者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小集体的互相帮扶很常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各连队党支部主动与周边县乡联系,签署劳务输出合同,给周边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增收的机会。

  “一年有130多天过来打工,一天能挣150块钱。”疏勒县巴什布其六村村民依明对收入很满意,他和兵团签了长期合同,像他一样的村民,村里有100多人。

  在喀什经济开发区,新疆喀什远方集团78%的员工都是周边乡村的少数民族,400多户困难家庭在这里找到了岗位。该集团还组织周边村民成立货运队,村民每月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

  基层政府部门也在积极作为。以布尔津县为例,乡镇党员干部、驻村工作组与非本民族村民结成“一帮一”对子527对,定期互访,开展“联谊家庭串门聊天”、家宴聚会等活动。

  “要广泛开展交朋友、结对子活动,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多一句温暖话语、多一个善意眼神、多一次小小的帮助,以一个个‘微行动’,汇聚成巨大正能量。”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上,张春贤书记说。

  学双语,多民族融情

  “我上双语班,最好的朋友有哈萨克族、汉族,也有回族。”阿娜尔汗是一名8岁的哈萨克族小姑娘,在塔城市第一小学读二年级。她的汉语不比内地的孩子逊色。

  塔城市第一小学是民汉合校,多民族孩子都在这里学知识、交朋友,从小融洽相处。这是双语教学全疆推广的一个缩影。

  2008年以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开始蓬勃发展。2010年双语教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3年9月,幼儿园和中小学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182.61万人,占在校生数(257.46万人)的70.93%,比2009年增长了29.66%。

  双语助力沟通,沟通助力团结。双语学习,新疆的干部也在积极参与。在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红庙子街道,双语培训纳入到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计划,通过“双语结对子”,全体干部一起学。

  在新疆,民族团结的基因根植在各族同胞长久以来的相处与交往之中。

  见到俄罗斯族大妈尕丽娅的时候,她正要去参加每周末例行的闺蜜聚会。“我们闺蜜团有十多个姐妹,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回族都有呢。”尕丽娅笑盈盈地说,“民族不是隔阂的原因,在塔城我们就是一家人。”

  她家就是民族团结与融合的一个缩影:自己和两个儿子是俄罗斯族,丈夫是满族,大儿媳妇是汉族,小儿子女朋友是蒙古族。

  类似的多民族家庭,在塔城以及新疆都有很多。一个多元、包容、安定、和谐的大美新疆形象,正在这样的教育、这样的交往中,得到阐释与传播。

  促团结,奉献楷模多

  民族团结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身体力行,把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思路熔铸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

  45年义务守边,在139公里的边境线上行程8000多公里,在巡边的石头上刻下了无数柯尔克孜文书写的“中国”,收下各民族的168名“兵儿子”。她是“永不挪位的界碑”,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

  清华博士生,主动要求来南疆,主动要求下基层。在喀什地区疏附县兰干镇工作的3年时间里,只要在镇里他就下村入户走访,为百姓办实事、解问题。他叫陈凯,村民的“博士巴郎”,喀什地区疏附县县委常委、兰干镇党委书记。

  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需要艰苦的付出。一个各族同胞们共同的美好未来,无数人都在为这一目标辛勤挥洒着汗水。

  此外,还有更多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普通群众,在默默济危扶困、帮扶他人。布茹玛汗·毛勒朵大妈的身影,代表着乌恰县1276名奉献边防的护边员。像陈凯这样的干部,千千万万,从全国各地赶来支边援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我们治党治国的重大原则。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2200万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更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

  民族团结,设计萌芽于顶层,却根植于每个居民的一言一行;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愿望,在政治报告中滥觞,也在新疆的大地上持久奔流。新疆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图片说明:

  图①:新疆库车县质监局驻塔里木乡工作组联合民间艺术团为当地群众表演节目。

  袁欢欢摄(人民视觉)

  图②:喀什地区标准麦西莱甫舞蹈大赛上的维吾尔族姑娘。

  本报记者 蒋云龙摄

  图③:参加喀什百对新人集体婚礼的新人们在国旗前合影。

  新华社记者 吴 壮摄

  图④:羊群在新疆哈密北部的草原上觅食。

  蔡增乐摄(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杨默)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