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探索现代农业:从"低端制造"到"高端智造"

2015年01月06日 13:27   来源:湖北日报   

    元旦前,国字号水产交易平台——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落户荆门。

 

  这个“巨无霸”占地300亩,总投资3亿元,集水产品交易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安全检测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10大主体功能为一体,是荆门探索现代农业“一高三新”的缩影。

荆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农谷所在地,农业部门数据显示,荆门市粮食每年以一亿斤的速度增长;农民增收年年高于城镇水平,仅次于武汉市;耕地产出率显著提高,居全省前列,全市农业综合考评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粮袋子”与“钱袋子”都牢牢抓在手中。荆门按照“中国农谷”战略定位,发展高效农业,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

 

  从“要规模”到“要效益”

    提起李明华,在荆门小有名气,因为他是“香稻嘉鱼”的创始人。

 

  香稻嘉鱼,一种新型的高效生态模式,稻、虾、鳖共生共育,一田多用,一季多收,实现亩产过万元。采访中,李明华兴奋地告诉记者,他发起的“香稻嘉鱼”网络众筹项目已筹得资金10万元。

  “万元田”的蝴蝶效应,持续发散。钟祥推广面积迅速达到万亩,并向附近的沙洋、京山、掇刀等地辐射。短短几年间,荆门市推广面积达5万多亩。

  创新层出不穷。“杂交中稻-再生稻”、“小麦-西瓜-棉花”、“稻鸭共育”、“1235养羊模式”、“牛-菇-稻”、“猪-沼-菜”等一系列新生产模式应运而生。农民几乎人手一本《农业高效模式技术规程》,21种高效模式有“章”可循。

  据统计,荆门市高效生态模式超过180万亩,高效模式比普通种养平均增收500到2000元不等,“万元田”遍布7个县市区的45个乡镇。

  转型,目标更加明确:要规模,更要效益。农民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扩张”、“复制”,开始向稻田、池塘、荒山荒地进军,由此带来新品种与新技术广泛渗透,双低油菜等200多个新品种花落百姓家。隆平高科超级稻示范田以千亩引领万亩,引进设立涉农院士工作站16个,荆门农业步入“高大上”。

  大手笔玩转“土”产业

  “项目整体建成后,将与全国28个省市区建立直销关系,农民可在家门口卖鱼了。”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丁廷贵告诉记者。

  在荆门,一批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物流项目将陆续建成。产、供、销、信息、物流……水产业发展的多种要素汇聚,迸发出巨大能量。

  荆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农谷所在地,众多市场主体的目光投向这片富庶之地。 联想公司在建2万亩蓝莓、猕猴桃种植基地,汇源集团投巨资开辟汇源生态产业园,先进的管理、高科技的手段大手笔运作,组织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提高。

  众多农业大佬深耕“三农”,为推广“一高三新”发挥要素集聚和技术支撑,农民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2013年,荆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仅次于武汉市。

  用现代化理念谋划农业,淋漓尽致表现在荆门的每一寸土地上。

  入冬后的彭墩村寒风萧萧,村支部书记张德华悠闲地坐在办公室,电脑屏幕上是2200亩青龙湖的全景,一串串数字不停地跳动:PH值、溶氧量、水温……“现在养鱼特别轻松,全自动控制,即使在国外,也能遥控指挥。”张德华感觉从未有过的轻松,“科学管理、有效调控、全程追溯,鱼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了。”

  智慧农业催生高效农业,彭墩村的“懒人法”不仅仅用于鱼塘养殖,还普及到葡萄种植、畜牧养殖等领域,提高了效益,解放了生产力。

  从“低端制造”到“高端智造”

  16元一斤米,这样的价格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贵?

  荆门“栗溪石碾米”就有这样的市场底气。“我们只生产有生命的大米。”荆门德源石碾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袁英,“栗溪石碾米”的主要传承人之一,在荆门市东宝工业园建起国内唯一的石碾大米规模生产线。

  “石碾大米既保留糙米营养成分,又不失精米之光泽。”袁英把栗溪镇的冷泉稻谷作为石碾米的原粮,在种植过程中严把质量关,与农户签订合同,从下秧、栽种、培育、收割,实行一条龙管理,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范围的跟踪服务。

  生态引领,产业聚集,将传统工艺的特色与现代农业的创意融为一体,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

  荆门市委书记万勇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高效农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生产更多安全、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低端”到“高端”,从“制造”到“智造”,荆门农业发展方式正在悄然转变,“一高三新”的现代农业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升华。(记者 蔡朝阳 胡琼瑶)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